社区保护地-动态
首页 > 社区保护地 > 动态

阿尼玛卿神山下的社区水源地保护实践

发布日期:2021-09-15

“自然圣境”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类社区保护地。它泛指由原住民和当地人公认的赋有精神和信仰文化意义的自然地域。许多跨学科的研究表明,自然圣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将自然系统和人类文化信仰系统融合到一起,给自然景观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涵义,从而使得自然景观的保护得到普遍认可与实践。在本案例中,由阿尼玛卿神山脚下的牧民为主体发起的鲁神祭祀月活动,不只是复活了一项宗教民俗活动,也不只是恢复了几处自然圣境,而是将传统信仰和地方知识中利于生态保护的内涵提炼出来,使之在现代环境治理中的水源地和高原湿地保护中重新焕发出活力。


图1.png

1:阿尼玛卿神山下的朝圣者  ©阿旺久美


不能惹的“鲁”神


 

在青海藏区的阿尼玛卿神山脚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草场划分到户后,有一户牧民在一个名叫迪曲塘的水源头建起了新房。建房用的土就近取自水源下游十米处的湿地。可房子还未建完,家里的灾祸就接踵而来:有的孩子生下来腿脚残疾,有的孩子长大后疯疯癫癫、神志不清,很像传说中因冒犯“鲁”神而受的惩罚。经人指点后,这家人想办法填平了取土的坑,清洁了水源,种上了牧草,还请喇嘛做了很多禳解的法事来祭祀“鲁”神。据村里人说近些年他家再没发生过什么不吉利的事。

 

上面这则在访谈中听到的故事,其实只是当地流传的与“鲁”神相关的众多轶事传闻中的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有着浓厚的、崇敬自然万物的宗教信仰,类似的传说也在藏地经年流传不衰。


图2.png

2:迪曲塘水源湿地 ©德乾卓玛

 

“鲁”是藏地的原始信仰——苯教中居住在下界的神灵,一般在河水、湖泊及地下。以天、地和地下三界神灵观为核心的苯教神祇体系包括了天上神界、地上赞界和水下鲁界。很多自然事物,如山、川、湖、水以及水生物都被赋予了神格,衍生出一系列听起来天马行空、实则教育意味浓重的传说与故事。


图3.png

3:以云南卡瓦格博为例的藏族三界神灵观示意图 ©云南社科院章忠云

 

藏族人认为的在水源头、泉、河、湖中生活着的水神“鲁”,汉语勉强将其翻译为“龙”,但其实“龙”这个字并不足以反映其全貌。事实上在中文里也并无一个可以完全对应的文化概念。传说中的“鲁”神喜爱清净,人类不能在其居住的水域大声喧哗、挖土凿石、随地吐口水及大小便等,而且“鲁”掌管与水域相关的所有生物,包括鱼、昆虫及各种两栖爬行动物。任何捕杀、伤害这些动物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触怒“鲁”神。


图4.png

4:夏季草原上随处可见的蛙类,就属于“鲁”的范畴,人们走路的时候,总是垫着脚尖小心翼翼避免踩踏这类小动物。©德乾卓玛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当地人也制定了许多跟保护这些小生命有关的行为禁忌。人们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一些相关的宗教仪式来祭祀“鲁”神,举行祭礼的那些天要求严格食素。如若触怒“鲁”神,“鲁”神便会降下痛痒难耐的红疹或更严重的传染疾病,严重危害人畜的健康安全。传统上高原上的人们相信只要保持水源洁净,就算干枯的泉眼也会复苏,“鲁”神若能安居此地水域,就能保佑他们健康安乐、富裕无虞。



“鲁”神祭祀月

 

“我们藏族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与现在人们说的保护环境有很深的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慢慢地把这些习俗给丢掉了,很多年没有人做清洁水源的事情。现在我们又开始把这些习俗捡回来,希望这些习俗可以在保护环境方面再发挥一些作用。”——阿克旺宝 雪山乡阿尼玛卿牧人生态环保协会负责人

 

2018年,阿尼玛卿神山脚下的三个牧民环保组织——玛登文化服务协会、玛卿环保协会、阿尼玛卿牧人生态保护协会,正在为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家乡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苦恼。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生活垃圾在草原上堆叠,转山与游客则带来更多的垃圾,高速公路的修建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协会建立之初就组织牧民从捡拾垃圾开始做起,但垃圾却似乎永远都捡不完。


在行动的困境中,他们想到了“鲁”神和与之相关世代传承的信仰与文化,策划“鲁”神祭祀月活动的想法由此而生。出乎意料,这个想法得到了所在社区中有威望的老人及宗教人士的普遍认可。几位德高望重的喇嘛都非常赞同水源和湿地的保护,他们认为无论从宗教情感上还是从务实的生态保护工作来说,这都是一件利益众生的好事。他们的首肯极大鼓舞了这几位社区环保带头人。


图5.png

5:往年水源祭祀摆放的“鲁”王的刻像 ©德乾卓玛


2019年夏天,社区代表、环保机构的代表和喇嘛们通过商议,确定按照传统习俗,将每年的藏历五月设定为“鲁”神祭祀月。从第二年开始开展以保护黄河源地区水源头和源头湿地为主旨的水源祭祀活动。



不应被遗忘的“鲁却”

 

2020年,河北乡的环保组织也来参加了黄河源地区的“鲁”神祭祀月(藏语为鲁却达瓦)活动。河北乡共有10个自然村,其中5个都派了社区代表来参加,他们都是在村中很有威望的老人。


图6.png

6:在鲁却达瓦活动中煨桑祭祀“鲁”神。 ©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其中一个老人索南达杰说:原先,他只知道三个水源对河北乡来说非常重要,但不了解水源的具体情况。其中一个有超过7个天然的水源涌出地面,位朝向东边——太阳升起的方向,符合宗教里所描述的天然而成的“鲁”的宫殿,因此村民举行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时被指定在那里取水,在河北乡的民俗文化中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另一处叫“果芒”的水源地,听说有10多个小水源,很久以前拉加寺的医学学院每年都会在那里做水源祭祀的仪式。现在这样传统的仪式是否还在举行,已无从知晓了。水源与生命、水源与医药之间的种种文化上的联系,所知之人不多,能说清楚的人就更少了。


图7.png

7:在鲁却达瓦活动中,参与者用羊毛来标识水源地周边应保护的植被,严禁采摘砍伐。 © 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传统知识和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流失,但多少还烙印在老一代人的心里。在藏族民间传统上,无论是苯教还是佛教僧人,常举行与鲁神有关的法事活动。若干旱少雨,则要举行祈雨法事,主要是念诵经文、咒语,向鲁神求雨。藏传佛教中也有对“鲁”神系统完整的定义,并对祭祀“鲁”的仪式、意义有规范的文本描述,不少佛教高僧也有向鲁神求雨的仪轨著作。在久旱不雨而举行“鲁却”上,随着仪式的进行,喇嘛们诵经,天空即时降下甘霖,是为吉祥。吉祥的甘露缓解干旱,让牧场水草丰美,农田庄稼丰收,造福芸芸众生。在河北乡组织水源祭祀仪式前,几乎没下过几场雨,仪式当天从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这无论对于久旱的山泉、湿地、草场,还是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们来说,都成为了吉祥之兆。


图8.png

8:参与到“鲁却达瓦”活动的保护社区


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水源受到污染,地神“鲁”被触犯,由此产生的皮肤、传染、残疾或精神上的疾病,只要清理水源,做一些禳解的仪式就可以治好。这次来参加鲁却达瓦活动的老弱妇孺很多,妇女们来参加水源地的清理和祭祀,往往会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鲁”神祭祀每年定期的举行。在社区喇嘛的积极呼吁与参与下,在社区环保协会的积极组织和动员下,虽然每次活动到场参与的牧民并不多,但事后牧民们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得到自己信奉的喇嘛举办了祭祀某几个水源的消息,他们会认可这些被祭祀的水源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水源环境的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加强了。


图9.png

9:因人们的供奉与禁忌而被赋予神圣性的水源地。© 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青藏高原神山圣湖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阿尼玛卿在藏文化中是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在藏族人信奉的二十一座神山中。阿尼玛卿山神住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黄河流域人民的守护神,守护着他们的安全,是这区域里最主要的山神、战神和保护神。

 

阿尼玛卿神山作为黄河最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冰雪消融,滋润和孕育了周围无数的高原湿地和水源。青海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在下青海果洛州大武乡、雪山乡、东倾沟乡内开展的水源地调查结果显示,仅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内,就有大大小小的溪流200多条,逐步汇入三条大河,最终都流入黄河。该区域也是高原野生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包括雪豹、黑颈鹤等许多旗舰物种或濒危物种。

 

在这样一个雪山绵延、湿地遍布、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高原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中,农牧民对山神、赞神、鲁神的崇拜和敬畏,形成了淳朴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宗教力量与大量的史诗传说、民间禁忌一起,持续发挥着教育和行为规范的作用,让一代一代的高原人自觉守护着身边的大小水源,守护着江河的源头,也守护着这里的草木鸟兽。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