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项目动态
首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动态

推动如东沿海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守护滨海湿地生态

发布日期:2025-10-16

实施机构: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黄海滩涂湿地是全球重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其周期性涨落孕育了极高的初级生产力,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这里不仅是众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支撑沿海社区传统渔业生计的基础。同时,黄海滩涂湿地还是全球九条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中的关键节点,丰富的底栖生物为鸻鹬类等候鸟完成跨洲迁徙提供能量保障。南黄海滩涂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承载着数以千万计的候鸟栖息觅食。然而,随着填海造陆、过度捕捞和养殖向海扩张,黄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水鸟生境遭受严重的威胁。

屏幕截图 2025-10-16 115923.png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以下简称“海研会”)于2024年5月启动“促进江苏如东地区沿海生计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在如东东凌滩涂、丰利滩涂及长沙镇滨海村等地展开工作,通过科学调研、社区走访、课程赋能和政策倡导,探索可持续渔业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模式。

屏幕截图 2025-10-16 115609.png

如东滩涂是目前已知我国最大的东亚蛎鹬越冬地之一,同时也是极度濒危的鸟种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栖息地。截至目前,海研会已在如东滩涂完成9轮中华凤头燕鸥调查,多次成功记录到亲鸟叼鱼喂雏的珍贵行为画面,并收集到4条有效食物数据;在同期开展的9轮越冬期东亚蛎鹬调查中,单次最高记录个体数量达3476只。通过持续观测,项目团队已初步掌握这两种关键鸟类在当地的生态习性及栖息地利用特征,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屏幕截图 2025-10-16 115742.png

团队在丰利、长沙、大豫等地开展渔业及养殖活动调研,于2025年8月完成《如东滩涂渔业及养殖活动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表现调研报告》和《如东渔业养殖活动与鸟类栖息地分布地图》。通过多轮实地走访与访谈,团队基本掌握了海蜇、滩涂贝类和紫菜等养殖方式的环境表现及其与鸟类活动之间的关联,同时识别出关键可持续表现空缺,例如养殖期间化学品的使用、缺乏可持续管理措施、缺乏对鸟类物种的识别和记录、养殖依赖野生渔业资源等问题,并梳理出潜在威胁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这些成果为推动如东地区渔业养殖生产方式的可持续转型、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奠定了基础。

屏幕截图 2025-10-16 115852.png

海研会识别并深入调研了如东滨海村在滩涂文蛤可持续管理方面的优秀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形成《社区自治与水鸟友好型渔业案例》,除如东滨海村案例外,还编写了荷兰瓦登海和西班牙加利西亚两个国际案例,为本土化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国内外范例。作为案例之一,滨海村位于如东县长沙镇,是一个典型的渔业社区,拥有14万亩滩涂资源,其中7万亩用于文蛤增养殖,形成了“公司+合作社+渔民”共同参与的经营模式。通过长期稳定的滩涂确权管理和绿色养殖方式,该地有效规避了过度开发风险,并借助传统人工采捕与轮作制度,维护了底栖生物多样性。如东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不仅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滩涂湿地也为候鸟提供了关键觅食栖息地,呈现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生的良好局面。此外,海研会已与如东县农业农村局、水产品行业协会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未来由社区、管理部门及公益组织多方参与的湿地渔业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屏幕截图 2025-10-16 120007.png

自然教育是项目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团队先后与如东县教育体育局及当地多所小学教师进行交流,明确了水鸟保护与可持续渔业相关的课程大纲,设计了室外课程教学方案,开发出涵盖本地水产品资源与鸟类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教育课程。该课程计划纳入当地小学的自然教育体系,丰富青少年对水鸟与湿地生态的认知,为他们提供参与可持续渔业和生态保护的实践体验。

屏幕截图 2025-10-16 120106.png

下一阶段,项目将系统整理并撰写目标鸟种的生态习性与食性调研报告,持续推动如东地区渔业与养殖活动的可持续转型,组织召开可持续改进方案咨询讨论会。同时,团队将推动自然教育课程进入当地校园,扩大湿地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范围,并在社区层面开展“生计渔业”赋能工作坊,促进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绿色生计协同并进、长期发展。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