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回天地区”创新打造“零废弃社区”示范样板
发布日期:2025-08-28
实施机构: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昌平区“回天地区”创新开展了“零废弃社区”建设项目,通过环保市集、生态农场、低值回收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社区环境治理新路径。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环保活动50余场,吸引超4000人次参与,实现废弃物减量600余吨,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3万余棵树。
多元活动体系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5R”(减量Reduce、复用Reuse、循环Recycle、降解Rot、拒用Refuse)理念为核心,在回天地区打造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实践平台。其中,10场主题市集活动成效显著,通过“以物换物”、“旧物改造”等形式,促进1500余件旧物循环利用,86本图书重获新生。例如,在霍家营社区举办的“零废弃循环市集”上,居民不仅可以用闲置物品交换所需,还能在专业指导下学习旧物改造技巧,将废弃衣物改造成环保袋、玻璃瓶变成花瓶。
生态种植活动同样深受居民欢迎。21场活动累计吸引1000余位居民参与,共同利用3000多个废弃玻璃瓶和4000块旧砖打造社区花园。天通苑第二社区的“母亲节花园共建”活动中,28组家庭用旧轮胎、PVC管等材料打造出别具特色的共享花园。据统计,这类活动累计处理厨余垃圾750公斤,让居民亲身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此外,全职妈妈群体在社区环保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场由全职妈妈主导的工作坊带动127个家庭参与旧物改造,如檬檬妈妈组织的“咖啡渣制作手工皂”活动和石头妈妈的“零废弃春节”工作坊。数据显示,这类活动的女性参与率高达87%,全职妈妈们已成为社区环保的重要力量。
系统化建设完善处理链条
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处理难题,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回天地区构建了“前端分类-中端清运-末端利用”的全链条处理体系。截至2025年3月,累计清运玻璃、衣物、泡沫等低值物313.85吨,实现碳减排485吨。这一成果得益于多方协作的创新机制:居民进行源头分类,桶前志愿者二次分拣,物业公司负责清运,最终由专业企业再生利用。
在“牛奶盒回收行动”中,它山石联合天通苑小学东小口学校建立了长期回收机制,累计回收利乐包装4800个。通过组织13组家庭参观分拣中心,学生和家长直观了解了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家长反馈称:“孩子现在主动收集牛奶盒,还向同学科普回收意义”。
内生力量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回天地区注重培育社区内生环保力量,通过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物资激励和情感关怀等方式,保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例如,为20名核心志愿者配备棉帽、花露水等防护用品,并在生日、节日送上暖心礼物,增强其归属感。
全职妈妈群体的崛起尤为亮眼。小圃妈妈从一名普通参与者成长为活动组织者,带领居民用玻璃瓶打造“零废弃循环小院”。她的转变正是社区内生力量培育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由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占比已达30%,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政策引领推动经验复制推广
回天地区的实践与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美丽家园”建设要求高度契合。北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创新做法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落实提供了社区层面的实践样本。
下一步,回天地区将推出《零废弃社区工具包》,系统总结活动方案、志愿者管理、资源链接等经验,并计划在20个社区推广。
它山石在回天地区创新性地实现了社区居民的“三个转变”: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从运动式推进到常态化运行、从外部推动到内生驱动。这种“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调、居民主体参与”的机制,为超大城市社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回天地区居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垃圾分类是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要我分类”到“我要环保”的转变,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诠释。未来,这一模式将继续完善,为北京“无废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社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