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项目动态
首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动态

推进渔网回收利用,守护海洋“活化石”

发布日期:2025-08-12

实施机构:广东海洋协会

图片1.jpg


鲎在地球上已存在 4.85 亿年之久,早于恐龙和原始鱼类,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生物”。硇洲岛周边海域分布着中华鲎、圆尾鲎、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其中中华鲎被称为珍贵的“活化石”,在地球上生存已逾4.85亿年。然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海域的中华鲎资源急剧下降,尤其在东南沿海许多曾经随处可见中华鲎的海域,近十 多年来中华鲎已罕见踪迹,鲎资源面临枯竭。从中国药品试剂行业对鲎试剂的刚性需求考虑,中华鲎完全可以被列入国家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其种群亟待抢救、复育和保护。


图片2.png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下,广东海洋协会联合湛江市黑石屿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自2024年起在硇洲岛实施社区参与式废弃渔网回收及鲎保护项目。硇洲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是典型的传统海岛渔业社区,约一半人口为以渔业捕捞为生的渔民家庭,对当地濒危珍稀海洋生物的生存有着直接影响。近年来,因兼捕、非法捕捞及非法食用等威胁,加之渔具高替换率带来的大量废弃渔具,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梭子蟹捕捞作业中,中华鲎常被流刺网缠绕,若不能及时放归海洋,易因日晒脱水死亡;而废弃渔具若不及时回收处理,则会造成海洋垃圾增加,并对包括鲎在内的众多生物构成威胁。本项目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和当地管理部门共同建设,旨在建立废弃渔网回收队伍,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促进可持续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调查和培训,提高社区对环保和鲎保护的认识,同时回收和分类废弃渔网,促进渔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区共建方面,项目以西埠村为重点,面向社区儿童、渔民及当地居民开展海洋生物与保护知识培训,旨在激发和培育社区内生的保护力量,促进可持续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项目团队开发了五套贴合当地渔民社区的课程:《渔村乡土课程(认识渔村的神明)》、《海边鸟儿——白脸鸻的故事》、《硇洲岛菜市场课程》、《鲎课堂》和《渔村的台风》。期间共举办了14场活动,包括7场渔村乡土课堂(制作传统油角、西埠村的渔具、认识西埠村的神明、台风课程+芋圆美食手作、菜市场课程、钓鱼课程、“我岛,我村,我家”分享课程)、6场海洋类自然科普活动(螃蟹标本课程、白脸鸻的故事、鲎课堂3场、海洋生物图片展览及科普问答课堂)以及1次外出参观广东海洋大学水生博物馆。累计参与儿童288人次,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认知和文化自信。


图片3.png


在渔民参与与公众宣传方面,项目邀请厦门大学王利兵教授为西埠村18位渔民开展线下渔民专家大课堂,分享不同地区的渔业生产现状,分析政策对小型渔业的影响,探讨可持续发展建议。同时,项目举办了一场“零废弃岛屿”线上线下沙龙,邀请海知趣创始人刘永龙、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滩浒村党支部书记范方桥及西埠村渔民等参与,共34人(线下23人,线上11人)探讨零废弃岛屿建设。项目还组织渔民、游客和志愿者共173人开展6场清滩行动,累计清理垃圾623.3公斤;并联合渔村妇女儿童在渔民家中将兼捕的鲎放回大海,共同守护鲎301只。


图片4.png

图片5.jpg


在废弃渔网回收方面,2024年初,项目团队走访西埠村、烟雨楼等重点渔民,并拜访硇洲岛海洋生态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硇洲岛农业农村办公室、渔政管理支队、南港村民委员会等单位。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设计了30道题的调查问卷,并于2024年下半年以纸质和网络两种方式,对西埠村、烟雨楼等28个自然村共500个家庭(涵盖渔民与非渔民)进行问卷调查,形成23000字的调研报告。结果显示,423名受访渔民中仅8.8%愿意参与废弃渔网回收志愿小组,51.6%持观望态度。


图片6.jpg

图片7.png


项目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完成社区共建的6场社区儿童社课堂、2场清滩活动、2场渔民大课堂;把分散在自家修复渔网或者自行堆放渔网的渔民和渔网回收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人员集中起来,组织成一支回收队伍,组织2场废弃渔网回收培训班,优化回收的废弃渔网种类和技术,实现废弃渔网回收1吨,与渔民一起完成废弃渔网回收后的材料创意设计,并通过相关工厂完成制作T-shirt和宣传环保袋,形成一个典型的废弃渔网回收案例。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