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附近出发,营造零废弃社区的新华实践
发布日期:2025-07-11
实施机构:上海市长宁新华路街道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在上海市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行动实践中,项目执行方大鱼营造与社区伙伴自组织都坚信,社区是践行零废弃理念的关键场景。在上海市前些年大力推动垃圾分类政策后,零废弃社区下一步还将去向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成为了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思考的关键起点。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2023年12月,上海市长宁新华路街道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大鱼营造”)启动了“上海市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项目”,大鱼营造和有种行动队等社区伙伴们认为,零废弃社区应深入探索美好且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文化,思考社区中人与物的关系,挖掘活用身边资源,倡导对个体健康、社区环境以及地球都有益的共益价值。
在实践路径方面,新华零废弃社区的打造,以一条街区开放弄堂中的公共空间和弄堂空间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作为枢纽和实践样板,着力构建具有上海代表性的零废弃社区创新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以3+1+n的场景营造(3大核心场景+1个特别场景+n种场景延伸)为目标,充分调动并联合在地行动社群、自组织、达人、商户以及主理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联合行动。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回到自己所在社区推动后续行动。目前,这一行动路径已取得一定成果。
“3+1+N”的场景营造目标:
核心场景一:零废弃社区花园
废弃物重生:社区菜园的循环共建
在大鱼营造和其通过社区营造计划支持的自组织“有种行动队”的共建下,新华社区的居民们将一块废弃边角地转化为社区共享的“小菜园”,持续利用废弃物进行回收再造、建设花园。例如:展览撤展回收的木托盘被改造用于制作种植箱;居民利用台风刮倒的树木制成菜园里的家具和装饰物;废弃水瓶经过艺术共创,变身自动滴灌的装置……社区菜园通过点滴的行动不断生长,处处展示出零废弃的共建理念。
厨余堆肥:让垃圾变“黑金”土
联合爱芬环保、南京大学溧水研究院等机构,以及居民堆肥达人和专家,共开展了10余场厨余堆肥培训和志愿者活动。居民将果皮菜叶与枯枝落叶按比例混合,通过蚯蚓塔、波卡西堆肥箱,好氧堆肥箱等多种途径,实现厨余垃圾就地降解和资源化再利用。2024年累计转化厨余垃圾200公斤以上,持续不断地产出“黑金土”有机肥,用于社区菜园的种植,并且分给需要的居民。建设了“零废弃堆肥区”,用于科普宣传和实践。完成了“从土地到餐桌再归土地”的循环。
零废弃花园市集:让可持续生活“好玩又好逛”
在2024年,“有种行动队”举办了首届零废弃花园市集,集结了30余家可持续摊主:用咖啡渣种蘑菇,以厨余兑换有机番茄苗,为居民改造旧衣……参与者可通过参与市集、堆肥、讲座、巡游等活动换取“零废弃币”,用于兑换社区好物和权益。活动当日还开展了街区小店巡游收集堆肥原料、零废弃堆肥讲座、春季种植等多样的活动内容,以好玩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到社区的零废弃行动中来。
核心场景二:闲置物品流通再生站点
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一楼,设置了闲置物品流通站点。作为非常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过去,社区营造中心每周举办公共活动都会遗留和产生诸多闲置物品。闲置物品流通再生站一方面倡导工具、物料多次重复利用,另一方面将各方遗留在社造中心的一次性用品面向社区流通。
通过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每个月不定期推送当月闲置物品。按照「领取无需告知,按需自取即可。请勿放置保健品、药物、食物或危险物品在流通站。请只领不放。暂不接受捐赠,请保持小站整洁!」的规则,社造中心的工作人员有序地管理着流通站。截至2025年6月,已经有超过150人次领取过闲置物品。
闲置物品流通再生站
除此之外,流通站还新增了循环知识展陈,通过社区的公共活动带来的人流,招募参与者参与社区环境改造工作坊,参与者在学习,学习Recycle、Reuse、Remake的环保理念的同时,也会动手利用闲置物品,将其改造为空间导视系统的一部分,让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和便民性。
核心场景三:零废弃办公园区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设有200平方米的联合办公空间,以及6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空间,零废弃办公园区场景是与社区中的自由职业者、社区营造中心的主理人和大鱼营造员工共享的办公、活动区域。由于人员混合共享,产生闲置物品堆积、垃圾分类不清等问题。
通过零废弃工作行动持续迭代社造中心的工作场景,提高社区联合办公空间的物品共享率,降低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率。并根据使用者使用情况,对相关闲置物品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如:快递纸箱投放至专门的纸箱收集区,在一楼结合闲置物品流通站区域,也设置可二次利用的旧纸张,旧瓦楞纸区域。如遇活动有必要使用KT板的,也将KT板暂存,二次利用。
大鱼营造每周安排两名轮班志愿者,负责组织和观察并可为零废弃工作场景做出最小化提案和测试行动。同时,也在向社区招募志愿者,称之为“零废弃警察”,这一游戏化机制,每周零废弃警察可以主动提案提升社区营造中心零废弃行动的小场景/小流程;看到与零废弃行动相反的行为,零废弃警察可以主动提醒。
绿枝归根——一个示范行动社区
新华街道东镇居民区以“绿枝归根”项目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绿化垃圾就地循环的零废弃路径。面对13个小区长期存在的树木倾倒、枝叶堆积、清运成本高等问题,项目创新构建“修剪-碎枝-堆肥-回用”闭环系统,将困扰转化为资源:利用碎枝机处理绿化垃圾,与家庭厨余、咖啡渣混合发酵,产出“黑金土”有机肥。东镇居民区联合13个小区共享一台碎枝机,通过规模效应节省了成本,仅2023年就节省了7万多元。2024年,东镇居民区内共碎枝23车,约72吨(每车4吨)。在试点小区内,绿化垃圾就地堆肥量达到90%。
全民参与堆肥深化零废弃行动
2023-2024年,东镇居民区“绿枝归根”项目联合“有种行动队”开展了一系列“堆肥大作战”工作坊,邀请专家进行现场理念宣讲,带领居民亲手操作堆肥流程。社区小店提供咖啡渣、果皮等堆肥原料;复旦中学学生参与树木测量与修剪调研,从环保科学到社区治理多角度实践学习,推动零废弃理念在社区内的传播。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参与堆肥活动及华山嘉苑小区碎枝活动
恒力公寓小区树木调研活动及恒力公寓现场参观碎枝
社区堆肥理论培训及社区堆肥实践
共享种植园激活社区闲置空间
2024年9-11月,有种行动队在东镇居民区的法华苑小区内,开展了一系列共享种植园共建项目,作为“绿枝归根2.0”项目的延伸和应用场景。共计开展了5次零废弃社区花园共建活动,活动参与人次共计135人次。
法华苑共享种植园的零废弃营建方法包括:利用粉碎的绿化废弃物作为土壤覆面,改善土壤品质;将台风吹倒的树干切割成树桩,作为花园汀步;将去年堆肥的产出物用在一米菜园区域作为底肥;利用台风吹倒的柏树作为花园装饰物等等。在共享种植园落成后,居民对社区公共绿化的参与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对于社区堆肥的态度也有所改观,愿意去主动了解并学习原理,持续地进行堆肥和种植实践。
堆肥产出物用于土壤改良及居民共同种植生态友好的乡土植物
利用台风吹倒的柏树作为花园装饰、树干切割成树桩作为花园踏步
N种与社群共创的场景
新华的零废弃社区营造行动,从启动之初便以社区自组织行动为重要力量,且在新华长达 6 年的社区营造基础上开展。整个新华社区营造行动的发展脉络,是与在地社群持续联合共创,共同重新思考社区中人与物的关系。
零废弃场景共创创意工作坊
除了参与 “3 + 1” 场景行动的自组织,闲下来合作社在 2024 年 4 月共举办了 6 次循环市集。同时,玩具交换屋、橘子游戏场、积极老去等社群,也都举办过旧物交换市集。玩具交换屋和自由游戏场还分别举办过儿童友好主题的交换市集。
儿童友好社群主导的玩具交换市集及由桔子游戏场组织孩子用废弃物装饰的游戏装置
2024 年 10 月,闲下来合作社因自身发展需求,从社造中心撤出。同年 11 月,大鱼营造面向社会再次招募,成立下一轮合作社 —— 来合作社。此次招募到的 16 位行动主理人中,有 12 位与零废弃主题相关。
合作社主理人的旧物改造工作坊及合作社中的迷你二手循环店
小结与下一步行动:
得益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上海市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行动一开始就从社区参与出发,通过本项目的助力,让松散行动的社群自组织对于议题的理解力、行动力获得了提升,通过一年半的系统实践产生了初步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该项目获得长宁区生态环境局,新华路街道的大力支持,被长宁区生态环境局授予 “长宁区生态实践基地” 的荣誉称号。在2024年新华路社区代表大会上,该项目做了主旨发言,获得了多个社区的积极响应。如今有更多议题伙伴加入了行动网络。
在最后一个半年里,我们希望伙伴行动形成进一步的连接并尝试成为可持续的生态,同时着力于推进志愿者机制的建设,形成《新华零废弃社区案例研究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