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借助“5+1+N”产业就业帮扶之力,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将产业帮扶同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群众增收渠道相结合,内外发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稻蟹共作 铺就产业帮扶路
“我们种植的水稻得到了有机产品双认证,现在精品水稻每斤能卖到13元,每亩水稻大概能有3200多元的效益,养蟹的利润又有800元,综合算起来,一亩稻田收入在4000元以上。”大石柱子乡绊马河村村民算了一笔账。
一个好产业,铺就一条致富好路子。该县凭借优良的土地资源和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在大石柱子乡绊马河村探索了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基于稻田生态环境,以“稻蟹共生”理论为指导,2023年在百亩水稻基地基础上,拓建“水稻田+河蟹”养殖产业示范基地35亩,在遭受雹灾的不利因素下,产出河蟹1500余斤,销售额达6万余元,实现了收入翻番、亩均增收1000元的良好效益;同时成立“宽城丰汇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严管水稻种植程序,确保农产品品质,种植的水稻申获有机产品双认证,精品水稻每斤售价达13元,每亩水稻户均增收3750元,实现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非遗红薯粉 开启帮扶新路径
在宽城县大石柱子乡东梨园村,村民挖完红薯后,除了蒸着吃、烤着吃或晒成红薯干之外,还有打薯粉的习惯。“原先都是附近庄里的人自己打红薯粉吃或者送人,很少有能卖出去的,现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建立起了纯手工红薯粉加工厂,既解决了像我这样手艺人的就业困境,又能给乡亲们增加点儿收入。”红薯粉加工厂王师傅说。
目前,宽城县正积极申请东梨园村红薯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增加文化底蕴,进一步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带动困难群众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宽城县立足大石柱子乡东梨园村本地手工制作红薯粉的百年传统,融合农业一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红薯种植及红薯粉加工等农产品生产,建立纯手工红薯粉加工厂,延长产业链,加工厂辐射带动全村农户栽植红薯450亩,带动全村56户(其中脱贫户24户79人)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解决12个手艺人就业,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年销售红薯粉条3万斤以上,产值达到50万元以上,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家庭农场 激活振兴新动能
家庭农场以其多样性、创新性、灵活性特点,正日益成为宽城乡村产业振兴主力军。该县积极引导新型农业主体科学流转土地,并通过完善各种农田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送技下乡等举措,提高群众对蔬果种植、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不断丰富群众的管理经验,有效提高年产量,带动收益增效。该县帮助大字沟乡朝阳山村村民刘松虎对矿山企业闭库尾矿库土地进行流转,建设占地面积1000余亩的山丰家庭农场,现已成为宽城满族自治县东部四乡镇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林果产业龙头示范基地,农场种植的国光苹果“寒富”品种,曾在2021年河北省山地苹果鉴评大赛中荣获银奖,晚熟黄油桃、都山雪桃等品种,曾获得2022年河北省燕赵杯晚熟桃荣获银奖。果园内现有苹果1万株,山楂2万株,桃树6000株,梨树2000株,鸡心果1000株,蓝莓300株。2023年山丰家庭农场产鲜果达到600吨,净利润达120万元,有效带动周边脱贫户就业4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据悉,宽城县探索实施的“5+1+N”产业就业帮扶工作模式,从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4752.97万元,其中:2021年1385.52万元,2022年1309.93万元,2023年2057.52万元,惠及脱贫户和防贫监测对象8461户,特别是2023年奖补脱贫户和防贫监测户共计3510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强才有农民富,只有不断创新致富的新模式,才能谱写出乡村振兴新篇章。”宽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玄宗镇表示,该县将把“5+1+N”产业就业帮扶政策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依托区位产业特点,深度挖掘产业资源,形成依产强村、以产富民、以点带面的产业振兴发展新格局,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为全面乡村振兴助力添彩。(张正言 袁宝利)
5+1+N:“5”即林果、特色种养、光伏、微工厂、“旅游+”5个扶贫产业,“1”即就业扶贫,“N”即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百企兴百村”行动、社会帮扶等多重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