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诞辰(chen)130年|赵(zhao)利栋:从未刊手稿《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看马(ma)克思主义我国通史(shi)的最(zui)初尝(chang)试,历史(shi),底稿
范文澜老师(1893.11.15-1969.7.29)是(shi)著名(ming)的马(ma)克思主义史(shi)学家(jia),也是(shi)我国近代史(shi)学科的奠(dian)基人之一。1941年底,他完(wan)成了大约60万字的《我国通史(shi)简编》,毛泽东对该书评价(jia)很高,曾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由于“我们我国共产党对付本身(shen)国家(jia)几千年的历史(shi)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值此范文澜老师诞辰(chen)130周年龄念(nian)日,我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shi)研究所与“汹涌旧事·私家(jia)历史(shi)”共同推出纪念(nian)专题,回望历史(shi)、惦(dian)记老师。
范文澜与《我国通史(shi)简编》
《我国通史(shi)简编》是(shi)范文澜老师的名(ming)著,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延安。《我国通史(shi)简编》从最(zui)初的底稿到以我国历史(shi)研究室为(wei)名(ming)发表于延安《我国文明》杂志上发表第一编的前几章,再到1941年上册(ce)的出书,再到后来(lai)历次的订(ding)正,既是(shi)我国马(ma)克思主义史(shi)学进(jin)展的一个缩影,也是(shi)其时(shi)思想史(shi)与学术史(shi)的反(fan)映(ying)。由于范文澜老师留下的直接质(zhi)料,无论是(shi)关于其生平还是(shi)著作的相对来(lai)讲很少,限制了对《我国通史(shi)简编》的相关研究,这(zhe)里介绍一个未刊的材料,即范文澜老师的《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
保藏于原我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shi)档案馆、现保藏于我国历史(shi)研究院图书档案馆的《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本文档案图片均由作者(zhe)提供。
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
范文澜老师关于《我国通史(shi)简编》一共留下两个底稿,一个是(shi)《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一个是(shi)《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均保藏于原我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shi)档案馆,现保藏于我国历史(shi)研究院图书档案馆。档案称号(hao)是(shi)“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一共四(si)函十二册(ce),其中前三函九册(ce)是(shi)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后三册(ce)即为(wei)本文要介绍的《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前面九册(ce)《我国通史(shi)简编》手稿是(shi)用钢笔书写于每页三百字的稿子上的,其中第一编第一至三章是(shi)据《我国文明》杂志上刊印本加以修改的;后面三册(ce)《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是(shi)用毛笔写于每页三百字的稿子上的。这(zhe)二种手稿,从字迹(ji)上看出于同一人,近代史(shi)所档案馆认定为(wei)范文澜手迹(ji)。这(zhe)两种手稿上都留有范文澜多次修改的陈迹(ji),而《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除了范文澜修改的陈迹(ji)外,还留有至多二位审(shen)稿人的审(shen)稿意见,或写浮签粘于底稿上,或直接批于底稿上。
《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第一册(ce)封面
在十二册(ce)底稿的第一册(ce),留有一个图书介绍式(shi)的说明卡片以下。今录以下:
称号(hao):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
著者(zhe):我国历史(shi)研究会
说明:参加本书编辑的同道凡七人。谢华、范文澜、佟冬(dong)、尹达、叶蠖生、金灿(can)然、唐国庆。陈列(lie)者(zhe)为(wei)范文澜同道编辑的定稿。
在这(zhe)个说明卡片页后,粘有一封近代史(shi)所建(jian)立后初期任近代史(shi)所学术秘书、时(shi)任近代史(shi)的政治史(shi)组和近代史(shi)材料编辑组组长荣孟源(yuan)1969年8月8日写给近代史(shi)所材料室的一封信[1],对这(zhe)些底稿的来(lai)龙去脉作了说明,其信以下:
范老的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共拾弍(er)本。
其中玖本是(shi)延安第一版的底稿,共装订(ding)为(wei)玖本。第一本中前三章是(shi)延安《我国文明》所发表的印本(是(shi)马(ma)莲纸印的)未能(neng)装订(ding),只夹在里边。装订(ding)是(shi)1950年在北京华北大学展开(kai)览会时(shi),历史(shi)研究室的几个同道做的,内另(ling)有展览时(shi)的卡片。
其中叁本是(shi)延安第一版底稿的原稿。两本无封皮,壹本有封皮,是(shi)1950年华北大学历史(shi)系(xi)研究室加的。
这(zhe)拾弍(er)本底稿,约是(shi)1953年或1954年时(shi)范老交(jiao)我替(ti)他保存。1964年曾问过(guo)范老,这(zhe)些底稿如何处置惩罚(fa)。范老说,先存着,今后再说。现范老已去世,理应交(jiao)公众保存,和范老的其他底稿,保存在一起。
原保存者(zhe)荣孟源(yuan)老师给近代史(shi)所材料室的信件
荣孟源(yuan)的说明只是(shi)交(jiao)代了《我国通史(shi)简编》的《原稿》和延安版《底稿》,但《原稿》和《底稿》的关系(xi),是(shi)不是(shi)就(jiu)是(shi)其时(shi)历史(shi)研究室合作写的,都没有交(jiao)代。而荣孟源(yuan)另(ling)一处的回想,则说这(zhe)些手稿是(shi)1946年范文澜交(jiao)其保管的,1969年交(jiao)给近代史(shi)研究所。
范文澜同道就(jiu)是(shi)在这(zhe)盏灯下,坐着一个木凳子,夜以继日地(di)伏案事情……所用的稿子是(shi)用有光纸印的。纸质(zhi)坏,欠好写,而且反(fan)光刺目。就(jiu)是(shi)在这(zhe)样的前提下,他写出了那末多重要著作,仅两册(ce)《简编》就(jiu)将近六(liu)十万字。这(zhe)两册(ce)手稿,从一九四(si)六(liu)年起一直由我保存着,一九六(liu)九年交(jiao)给了近代史(shi)研究所。这(zhe)两份手稿,就(jiu)是(shi)范文澜同道当年艰苦事情的最(zui)好见证和纪念(nian)。[2]
同样没交(jiao)代《原稿》及其来(lai)历。荣孟源(yuan)在这(zhe)一篇回想文章中提到,《我国通史(shi)简编》原是(shi)毛泽东亲自托付给范文澜的一项(xiang)事情,即编写一部十多万字的我国通史(shi),为(wei)一些干(gan)部补习文明之用,《我国通史(shi)简编》写成数十万字的宏篇巨(ju)著后,范文澜以为(wei)必须完(wan)成这(zhe)个任务(wu),“七大之后,由他主持,由叶蠖生同道执笔,终于写成了一部十多万字的《我国史(shi)教材》,从古代起,一直写到抗日战争,分上、下两册(ce),可惜这(zhe)部书只印行(xing)了上册(ce),下册(ce)刚印出来(lai)就(jiu)遇到蒋军打击延安,被焚(fen)毁了”。那末这(zhe)两册(ce)《〈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的原稿》是(shi)不是(shi)是(shi)《我国史(shi)教材》的底稿呢?经(jing)核对叶蠖生编的《我国历史(shi)教材》[3],两者(zhe)不仅是(shi)笔墨,纵然是(shi)体系(xi)也分歧,不可能(neng)是(shi)《〈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的原稿》。
束缚后范文澜对《我国通史(shi)简编》的编纂(zuan)有一个说明:
一九四(si)〇年我去延安,中宣部要我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我国通史(shi)》,为(wei)某些干(gan)部补习文明之用。我其时(shi)就(jiu)同马(ma)列(lie)学院历史(shi)研究室的几位同道合作写作,由我总编。由于缺乏集体写作的经(jing)验,对如何编法没有一致的意见,稿子是(shi)齐(qi)了,有的太详,有的太略,不甚(shen)合用。中宣部索性叫我从头写起。[4]
据此,推测这(zhe)三本十万字摆布的《原稿》有可能(neng)是(shi)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最(zui)初的底稿,然后经(jing)多位同道审(shen)查后,以为(wei)不实用,后即搁置不用,从头再写。这(zhe)大概是(shi)荣孟源(yuan)把这(zhe)三本底稿称作“我国通史(shi)简编延安版底稿的原稿”的缘故原由。
《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目录与内容
范文澜的《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除绪(xu)言外,分为(wei)三章三十五节,从原始社会写至清朝雅片战争之前,约十万字。《原稿》未刊本没有目录,现整修以下:
绪(xu)言
第一章原始公社、奴(nu)隶社会及封建(jian)社会构(gou)成时(shi)代——远古到战国第一节我们的祖先是(shi)原始共产主义者(zhe)
第二节“民”在历史(shi)上出现了——夏商(殷)的奴(nu)隶社会
第三节奴(nu)隶的“民”酿(niang)成农奴(nu)的“民”——西周封建(jian)社会最(zui)先了
第四(si)节:群众第一次叛逆——出现了短期的贵(gui)族共和
第五节:社会在激变中的东周
第六(liu)节:反(fan)映(ying)社会激变中的新思想
天与人的关系(xi)
神与民的关系(xi)
君(jun)与臣的关系(xi)
君(jun)与民的关系(xi)
民主思想
宣布法律(lu)
第七节:孔子与墨子
第八节:战国七雄
第九节:老庄与孟荀
第十节:诸(zhu)子百家(jia)
第二章:封建(jian)社会郁勃时(shi)代——(秦——南北朝)第十一节:民族国家(jia)的成立——秦
第十二节:第一次农民大叛逆
第十三节:版图泛博的西汉代
第十四(si)节:王莽复古与农民叛逆
第十五节:抵抗黑暗文明的思想家(jia)王充——东汉
第十六(liu)节:太学生运动 农民叛逆
第十七节: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第十八节:腐朽的统治招来(lai)五胡乱华的悲剧——西晋(jin)五胡十六(liu)国
第十九节:汉族重心(xin)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朝
第二十节:黄河流域民族大同化——北朝
第三章:封建(jian)社会变动时(shi)代(隋——清雅片战争)第二一节:暂时(shi)的统一——农民大叛逆——隋
第二二节:强大的唐朝与均国制度
第二三节:唐朝工商业的进(jin)展及其影响
第二四(si)节:藩镇割据 农民大叛逆
第二五节:全国大分裂——五代十国
第二六(liu)节:王安石(shi)变法——北宋
第二七节:女真占领北我国——金
第二八节:苟且偷安的小朝廷——南宋
第二九节:新的儒学——理学(宋学、道学)
第三〇节:我国第一次全部沦陷(xian)——元
第三一节:高度的小我私家(jia)独(du)裁政治——明
第三二节:阳明学派与西洋科学的输入
第三三节:我国第二次全部沦陷(xian)——清
第三四(si)节:民族压迫与民族抵抗
第三五节:闭(bi)关期间的财政经(jing)济状况
《原稿》从内容的分派上来(lai)看,值得注重的是(shi)有两点,第一是(shi)关于思想文明方面的内容相当多,三十五节中有七节来(lai)介绍我国自先秦到明清思想文明,第二是(shi)内容上有详前略后的情况,《原稿》一共九十六(liu)页,而第一章秦以前部分就(jiu)占了五十九页。如果纯真从章节的编排上来(lai)看,后来(lai)出书的《我国通史(shi)简编》确实有相当部分可以说是(shi)《原稿》的扩写,《原稿》中许多章节都能(neng)够在后来(lai)出书的《我国通史(shi)简编》中找到。从表格看,《原稿》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基础和《我国通史(shi)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容相符,但是(shi)《原稿》第一章的相关内容与《我国通史(shi)简编》[5]第一编的内容颇(po)有分歧,如《原稿》第一章第六(liu)节“反(fan)映(ying)社会激变中的新思想”在《简编》中就(jiu)没有涉及;第一章第四(si)节“群众第一次大叛逆——出现了短期的贵(gui)族共和”与《简编》就(jiu)有相当的分歧。
《原稿》上也留有范文澜复阅稿子稍加删改的地(di)方,大部分都是(shi)笔墨方面的删削,但也有对照反(fan)映(ying)作者(zhe)思想的笔墨删去了。如第一章第十节《诸(zhu)子百家(jia)》中最(zui)初有这(zhe)样的表述,“战国时(shi)代议论自在,大家(jia)得发表本身(shen)的学说,同时(shi)也引起了猛烈的斗争。斗争的效果,对统治阶(jie)级(ji)有益的学说蓬勃起来(lai),有害的归于清除”,范阅后时(shi)把后一句删掉了。如第三章第三十四(si)节《民族压迫与民族抵抗》讲“乾隆帝修《四(si)库(ku)全书》目的,着重在破(po)损寄托民族精力的文明”,改成“着重在清除有关民族认识(shi)的笔墨”。又如论吴(wu)三桂起兵反(fan)清,“三桂自称兴明讨虏上将军,号(hao)召恢(hui)复明朝。不论三桂动机如何,这(zhe)一行(xing)动还是(shi)故意义的”,范再阅文稿时(shi),把后一句删去了。
《原稿》绪(xu)言
《原稿》另(ling)一值得注重的是(shi)留有许多审(shen)稿人眉批和签条。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第三章只有零星的眉批[6]。这(zhe)些眉批与签条或指堕落(luo)误,或探讨成绩,提出本身(shen)的看法。谨举几例(li),比如范文澜的《绪(xu)言》中写道“在阶(jie)级(ji)社会里,群众大众的文明绝无充分进(jin)展的自在,因之所谓(wei)民族文明,在外观上每每以统治阶(jie)级(ji)的文明作为(wei)代表而出现”,审(shen)稿者(zhe)对此有分歧意见,在这(zhe)一行(xing)上作一眉批:“还是(shi)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为(wei)例(li)”。第一节讲原始社会“各族退化程度不齐(qi),或先或后”,审(shen)稿者(zhe)即于其上批曰“在原始期间,何尝(chang)有上述各族”。从笔迹(ji)看《原稿》应有多人看过(guo),也留下其时(shi)的学术商讨。试举一例(li)。《原稿》中说“我们的祖先是(shi)原始共产主义者(zhe)”这(zhe)一节,范写道“农业——这(zhe)时(shi)候人们学会削木为(wei)耜,揉(曲)木为(wei)耒(lei)(人力耕犁),耕作土地(di),烧山(shan)林拓荒耕地(di),制造陶器,部落(luo)间交(jiao)易物品(日中为(wei)市),也在这(zhe)时(shi)候最(zui)先,古史(shi)称神农氏时(shi)代”。审(shen)稿者(zhe)在上面写道“这(zhe)些多数是(shi)奴(nu)隶社会的事情,已超出氏族社会。对古史(shi)应取一般科学的论述”。[7]后面有人又审(shen)了一次稿,作一浮签,写道“农业一段(duan)并未超出氏族时(shi)代。眉批不一定对”。[8]后一审(shen)稿者(zhe)也提出本身(shen)的一些看法与疑问,如“结绳记事,目前野蛮(man)民族还有。我国古代传说应可靠。八卦是(shi)笔墨,我怀(huai)疑”,“夏殷是(shi)并存呢?还是(shi)有先后?”“汤、桀是(shi)上上级(ji)关系(xi)呢还是(shi)两族斗争呢?”
《原稿》、眉批、《底稿》、《简编》有时(shi)候也有互动,比如对唐末黄巢农民叛逆失利缘故原由的探讨。
《原稿》:“农民叛逆军不得适当的根(gen)据地(di),最(zui)后一定失利,这(zhe)在历史(shi)上是(shi)没有例(li)外的。可是(shi)统治阶(jie)级(ji)不允许叛逆军根(gen)据地(di)的存在,要建(jian)立根(gen)据地(di),难题更大,因此农民叛逆军一般采用流动战术,避实击虚,在流动中壮大本身(shen)的力量,但同时(shi)也养(yang)成轻进(jin)易退,能(neng)攻不克不及守,遇强敌怯战的弊病。黄巢流动十年,有兵数十万,如果在攻长安以前,用全力造成根(gen)据地(di),改善政治,锻炼戎行(xing),利用藩镇间矛盾,避免大战争,经(jing)过(guo)几年休养(yang),再攻长安,那时(shi)候胜利的把握就(jiu)大得多。”
眉批:“农民叛逆军的不克不及单(dan)独(du)成功,是(shi)阶(jie)级(ji)性的限制。它或者(zhe)被地(di)主阶(jie)级(ji)背卖(mai),或者(zhe)得无产阶(jie)级(ji)向导(dao)而成功,不在根(gen)据地(di)成绩。”
《底稿》:“黄巢号(hao)召泛博农民抵抗统治者(zhe),他虽然想要讨灭奸臣,刷新政治,但在封建(jian)社会里,还没有先进(jin)的工人阶(jie)级(ji)向导(dao)他们,农民叛逆绝对不会获得真正的出路。农民叛逆领袖不是(shi)出售农民,本身(shen)酿(niang)成大地(di)主,就(jiu)是(shi)被地(di)主势力击败(bai),牺牲(sheng)有数性命”。
《简编》:“黄巢号(hao)召泛博农民抵抗统治者(zhe),要讨灭奸臣,刷新政治,这(zhe)就(jiu)是(shi)他能(neng)胜利的缘故原由。但是(shi)他当了皇帝建(jian)立政权今后,群众少量耕作他不管,群众饥寒他不管,兵士们吃树皮他也不管;他却摹仿地(di)主阶(jie)级(ji)的蜕化生活,他的部下,也都去仕进(jin)、夸功、享乐、淫乱,因而他们脱离了农民群众。黄巢被地(di)主生活侵蚀了,可是(shi)他又大量屠戮读书识(shi)字人和屈膝投降仕宦,朱温叛变,旧权要地(di)主和由农民领袖新酿(niang)成的权要地(di)主,都跟随朱温叛变走了。黄巢得到农民的拥护,而又被地(di)主阶(jie)级(ji)抛(pao)弃(qi),这(zhe)就(jiu)是(shi)他失利的缘故原由”。[9]
带有审(shen)稿人眉批和签条的《原稿》
眉批:“农民叛逆军的不克不及单(dan)独(du)成功,是(shi)阶(jie)级(ji)性的限制。它或者(zhe)被地(di)主阶(jie)级(ji)背卖(mai),或者(zhe)得无产阶(jie)级(ji)向导(dao)而成功,不在根(gen)据地(di)成绩。”
范文澜最(zui)初认为(wei)黄巢农民叛逆失利是(shi)由于没有建(jian)立稳固(gu)的根(gen)据地(di),审(shen)稿者(zhe)则认为(wei)是(shi)没有得到先进(jin)阶(jie)级(ji)的向导(dao),在随后的写作中,范文澜汲取了这(zhe)个意见,而后来(lai)范文澜修改《我国通史(shi)简编》时(shi)写黄巢失利的缘故原由在于脱离民众,生活蜕化等。范文澜对黄巢叛逆失利缘故原由观点的变化,如果接洽其时(shi)中共抗战期间对相关成绩的接头,大概可以有更深的明白(bai)。范文澜到达延安前,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计(ji)谋成绩》[10],提出我国历史(shi)上存在过(guo)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而流寇主义思想纵然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存在,“根(gen)据地(di)思想和流寇主义思想的斗争成绩是(shi)任何游击战争中都会发生的,抗日游击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例(li)外”“只有完(wan)全地(di)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xing)建(jian)立根(gen)据地(di)的方针,才利于长期支持游击战争”。而在抗战胜利后讲范文澜讲黄巢叛逆失利缘故原由,如果接洽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的重视[11],强调(diao)吸(xi)取李自成失利经(jing)验教训,大概对范老所论有更深的体味。
范文澜的马(ma)克思主义:实际(ji)泉源(yuan)、立异及史(shi)学理论
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出书后,金灿(can)然以“一个参与编辑”者(zhe)的资历写过(guo)一篇介绍文章,说《通史(shi)简编》的写作贯串着“一定的观点,一定的要领论”,即“马(ma)克斯所发表的,应用的,又为(wei)其良好承继人进(jin)展了的唯物史(shi)观”[12]。这(zhe)里这(zhe)种“进(jin)展了的唯物史(shi)观”具体到范文澜写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时(shi),更多应该指范文澜曾频频阅读、认真阅点、“写了许多札记”的《联共(布)党史(shi)简明教程》[13],具体来(lai)讲是(shi)此书第四(si)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shi)唯物主义》的“历史(shi)唯物主义部分”。
《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开(kai)头是(shi)一个长达三千字的《绪(xu)言》(原稿全书不到九万字),而这(zhe)份绪(xu)言大体上阐述了生产体式(shi)格局(ju)、生产对象、生产关系(xi)的概念(nian),以及由于生产体式(shi)格局(ju)的变化而引起社会形状的变化。范文澜从人是(shi)“制造对象的动物”和“社会的动物”的属性谈起,指出由于生产必需“规(gui)定人与人中间彼此的接洽”产生“社会关系(xi)”,对象与人力(生产经(jing)验和劳动妙(miao)技)构(gou)成生产力,“人与人在生产过(guo)程当中的关系(xi),构(gou)成生产关系(xi)”,“生产力和生产关系(xi)构(gou)成生产体式(shi)格局(ju)”,而生产体式(shi)格局(ju)决意社会性质(zhi)。生产对象的改善引起生产关系(xi)的变革,产生新的社会制度。“石(shi)头对象”对应的是(shi)“原始公社社会”,铜制对象造成奴(nu)隶社会,铁(tie)制对象造成封建(jian)社会,蒸汽呆板造成资源(yuan)主义社会。范文澜认为(wei)“原始公社的、奴(nu)隶占有制度的、封建(jian)制度的、资源(yuan)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是(shi)人类历史(shi)“五个基础式(shi)样的生产关系(xi)”。范文澜并接洽到我国历史(shi)的进(jin)展,认为(wei)“我国历史(shi)自雅片战争以前也经(jing)历了原始公社、奴(nu)隶社会、封建(jian)社会三大阶(jie)段(duan)”。
如果说上述范文澜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xi)等的解释主要来(lai)自《联共(布)党史(shi)简明教程》[14],那末,关于历史(shi)的仆人段(duan)落(luo)是(shi)范文澜根(gen)据上述的观念(nian)提出本身(shen)的观点。他写道:
历史(shi)退化的原动力既是(shi)生产力,那末制造对象,使(shi)用对象,创(chuang)造生产材料的工人、农民以及其他生产劳动者(zhe)(体力以及精力的),无疑是(shi)历史(shi)的仆人,社会的本体,民族的基干(gan)了。人类历史(shi)是(shi)劳动群众活动的历史(shi),没有他们就(jiu)没有一切。[15]
《简明教程》相关段(duan)落(luo)则是(shi)这(zhe)样的:
由此可见,历史(shi)科学要想成为(wei)真正的科学,便不克不及再把社会进(jin)展史(shi)归结为(wei)帝王将相底行(xing)动,归结为(wei)国家(jia)“侵略者(zhe)”和“征服者(zhe)”底行(xing)动,而是(shi)首(shou)先应该研究物质(zhi)材料生产者(zhe)底历史(shi),劳动群众底历史(shi),各国群众底历史(shi)。[16]
《绪(xu)言》的部分内容1949年曾经(jing)以《谁是(shi)历史(shi)的仆人》为(wei)题发表,被认为(wei)是(shi)我国史(shi)学家(jia)中最(zui)早提出“劳动群众是(shi)历史(shi)的仆人”这(zhe)一观点。[17]范文澜把《简明教程》中提出历史(shi)研究的内容变化为(wei)历史(shi)的仆人成绩,从客观研究主体转化为(wei)历史(shi)前进(jin)的动力。同时(shi)范文澜把“其他生产劳动者(zhe)(体力以及精力的)”作为(wei)“历史(shi)的仆人”一部分,如果接洽《绪(xu)言》后面所说“人类文明总是(shi)经(jing)过(guo)民族的形式(shi)显示出来(lai)……在外观上每每以统治阶(jie)级(ji)的文明作为(wei)代表出现”,[18]实际(ji)上把《简明教程》中提出的“帝王将相底行(xing)动”包括到“历史(shi)的仆人”中了。
《原稿绪(xu)论》最(zui)后的部分,主要泉源(yuan)于列(lie)宁的《论国家(jia)》。范文澜吸(xi)纳了列(lie)宁“国家(jia)是(shi)一个阶(jie)级(ji)对另(ling)一个阶(jie)级(ji)的统治呆板”、“必须牢(lao)牢(lao)把握住社会划分为(wei)阶(jie)级(ji)的事实”观点的同时(shi),特别强调(diao)文明事业为(wei)统治阶(jie)级(ji)的统治对象,“国家(jia)呆板、文明事业是(shi)统治阶(jie)级(ji)组织的、思想的两大对象”,这(zhe)些强调(diao)应与其时(shi)中共与百姓党的认识(shi)形状争论。
范文澜关于生产关系(xi)和生产力的明白(bai),“历史(shi)的仆人”的观点,对文明作为(wei)统治对象的强调(diao),天然体目前范文澜的历史(shi)写作中。范文澜在《简编原稿》中把我国历史(shi)进(jin)展归结为(wei)人类社会进(jin)展的原始社会、奴(nu)隶社会和封建(jian)社会三个阶(jie)段(duan),只是(shi)在无产阶(jie)级(ji)反(fan)动阶(jie)段(duan)“各走着分歧的门(men)路,例(li)如我国无产阶(jie)级(ji)反(fan)动,必须经(jing)过(guo)新民主主义阶(jie)段(duan)转到社会主义反(fan)动阶(jie)段(duan)”。然而在《我国通史(shi)简编》正式(shi)出书时(shi),范文澜所写《序文》开(kai)首(shou)即强调(diao)我国历史(shi)与人类历史(shi)的“共异性”与“特殊性”。经(jing)过(guo)“生产力”这(zhe)个概念(nian),强调(diao)分裂在历史(shi)上的作用。如讲到三国历史(shi)时(shi),说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使(shi)黄河流域地(di)区蒙受空前的破(po)损,“生产力骤然下降,全国去重心(xin)”,“由多半军阀割地(di)争雄,进(jin)到三大国分立,再由中心(xin)地(di)区生产力某种程度的恢(hui)复来(lai)完(wan)成统一,从这(zhe)一意义说,三国分立也有它的历史(shi)作用”。又如说五代十国“全国统一来(lai)讲,天然是(shi)一种分裂,但比唐末混乱,却已前进(jin)了一步”“南方各国在那时(shi)候的分裂,起着保全生产力免受过(guo)度破(po)损的作用,这(zhe)种分裂有它的前进(jin)意义”。又如“吴(wu)越国都城(cheng)杭州(zhou),人物殷盛,号(hao)称地(di)上天宫……群众在所谓(wei)‘中央统一政府’的名(ming)义下,敲骨剥髓,饿逝世流亡,大受暴(bao)政的灾祸,这(zhe)时(shi)候。吴(wu)越等国分地(di)自立,完(wan)全是(shi)必要的,由于唐在实际(ji)上已成待亡的国家(jia),既不克不及成为(wei)中央,也不成为(wei)统一,它的存在,止起害民作用,从害民统治分裂出来(lai),正是(shi)前进(jin)性的政治处置”。[19]
对历史(shi)仆人明白(bai)的宽泛,让范文澜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原稿》,如对“国人”“士”的论述。如把周厉公时(shi)的国人叛逆称作“我国历史(shi)上第一次群众叛逆”;专列(lie)第六(liu)节“反(fan)映(ying)社会激变中的新思想”,用“天人的关系(xi)”神与民的关系(xi)“君(jun)与臣的关系(xi)”“君(jun)与民的关系(xi)”“民主思想”“宣布法律(lu)”等条目记述“一部分统治阶(jie)级(ji)显示出的新思想”,称士的言论自在,互相辩论“造成古代文明的黄金时(shi)代”。[20]对我国古代有名(ming)的秦始皇,也能(neng)赋予正面的评价(jia),“他使(shi)尽群众的力量,创(chuang)造我国立国的规(gui)模,他的事业是(shi)伟(wei)大的,但更伟(wei)大的是(shi)其时(shi)全国群众的力量”。
强调(diao)文明事业是(shi)统治阶(jie)级(ji)统治的两翼之一,在《原稿》明显也有反(fan)映(ying),那就(jiu)是(shi)关于思想文明部分过(guo)量,几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论述中强调(diao)文明对统治阶(jie)级(ji)的用途(tu)。如在论述宋朝理学时(shi),强调(diao)理学为(wei)统治阶(jie)级(ji)所需,是(shi)求官的敲门(men)砖,“南宋今后统治阶(jie)级(ji)崇敬程朱理学,认为(wei)它是(shi)我国文明的正统,是(shi)尧舜禹汤周礼的承继者(zhe),缘故原由就(jiu)在这(zhe)一范型的权要,在政治上总是(shi)占正统地(di)位,他们依(yi)环境(jing)、时(shi)代的变化,变化他们口头上、状貌上的显示。蔡京、秦桧、贾似(si)道和乡愿的传统,实质(zhi)都永久不变”。[21]
范文澜学术观点溯源(yuan)举隅
抗战期间,是(shi)我国共产党实际(ji)立异活跃期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后,既然需要解决现实中阶(jie)级(ji)立场与民族立场成绩,也需要在实际(ji)上解决马(ma)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关系(xi)。纵然在一致同意的“马(ma)克思主义我国化”,在实际(ji)上,中共向导(dao)人也有分歧的阐释。如在1938年的中共六(liu)届六(liu)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用马(ma)克思主义的要领批判(pan)的总结我国的历史(shi)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shan),我们应该赐与总结,我们要承继这(zhe)一份珍贵(gui)的遗产”“承继遗产,转过(guo)来(lai)变为(wei)要领”。接着提出著名(ming)的马(ma)克思主义我国化的观点,“马(ma)克思主义必须经(jing)过(guo)民族形式(shi)能(neng)力实现。没有抽(chou)象的马(ma)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ma)克思主义。所谓(wei)具体的马(ma)克思主义,就(jiu)是(shi)经(jing)过(guo)民族形式(shi)的马(ma)克思主义,就(jiu)是(shi)把马(ma)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的环境(jing)具体的斗争中去,而不是(shi)抽(chou)象的应用它”。[22]张闻天在报告中提出要“以马(ma)列(lie)主义的反(fan)动精力与反(fan)动要领去教育(yu)共产党员和反(fan)动青年,并以此去研究我国历史(shi)与我国文明各方面。要认真的使(shi)马(ma)列(lie)主义我国化,使(shi)它为(wei)我国最(zui)泛博群众所担当,认真批判(pan)各种不正确的思想。”[23]王明在会上表示“马(ma)列(lie)主义我国化成绩”,是(shi)将“马(ma)列(lie)主义实际(ji)民族化,等于将马(ma)列(lie)主义应用于我国”,“完(wan)全是(shi)对的”,也完(wan)全同意毛泽东与张闻天的意见,同时(shi)提出要注重的五点意见,“首(shou)先须进(jin)修马(ma)列(lie)主义……只有进(jin)修马(ma)列(lie)主义实际(ji),然后能(neng)力运用和民族化”、“不克不及庸俗化和牵强傅会”、“不克不及以孔子的折衷和烦琐哲学来(lai)代替(ti)唯物辩证法”、“不克不及以我国旧文明学说来(lai)曲解马(ma)列(lie)主义,而要以马(ma)列(lie)主义来(lai)相识(shi)和开(kai)发我国文明”、“不克不及在‘民族化’的误会下,来(lai)忽视国际(ji)经(jing)验的研究和运用”。[24]这(zhe)里略举的几例(li)便可以明显可以看出其时(shi)中共党内涵(han)一致同意“马(ma)克思主义我国化”,但对如何“我国化”则是(shi)意见不一。范文澜是(shi)在马(ma)克思主义我国化接头过(guo)程当中进(jin)入延安的,天然会受到这(zhe)种氛围(wei)的影响。这(zhe)是(shi)只举两个例(li)子。
范文澜是(shi)1940年到达延安的,其时(shi)历史(shi)研究室的负责人是(shi)陈伯达,虽然后来(lai)有人回想说“陈伯达被任为(wei)主任,但他只是(shi)挂个名(ming),极(ji)少干(gan)涉研究室事情,似(si)乎是(shi)一个局(ju)外人”,就(jiu)是(shi)这(zhe)样一个不管事的人,“范老来(lai)后不久,陈伯达召开(kai)研究室会议”。[25]其时(shi)在中宣部事情的陈伯达所从事的研究事情,是(shi)经(jing)过(guo)掘客我国文明中含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思想,从而让马(ma)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明相连系(xi)起来(lai),从而实现马(ma)克思主义我国化的目标。[26]陈伯达在探讨新文明运动的不足时(shi),强调(diao)利用旧文明传统,研究我国历史(shi),“打仗和明白(bai)民族的和社会的更丰富而更复杂的生活”“从千头万绪(xu)和千弯(wan)万折的史(shi)实中去抽(chou)引中历史(shi)活生生的法则”[27]在这(zhe)样的原则指引,陈写了一系(xi)列(lie)的著作,其中《墨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也引起毛泽东的存眷与接头。[28]天然,也引起其时(shi)正在进(jin)行(xing)《原稿》写作的范文澜的注重,并把相关的观点写进(jin)了《原稿》的相关章节,尽管范文澜起初所持的观点与陈伯达并不相同。[29]
先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原稿》第七节“孔子与墨子”的关系(xi)。《原稿》讲到孔子是(shi)鲁人,“宋、鲁是(shi)保存殷周两朝文明最(zui)完(wan)全的国家(jia),又都是(shi)最(zui)守旧的国家(jia)……这(zhe)给好学不倦的孔子以集大成的机遇,同时(shi)也赋予了保守主义的本性”,而《孔子哲学思想》开(kai)头则说“孔子的先人是(shi)殷微子之后的宋国贵(gui)族,其后居鲁……在鲁国特别保守着宗周文物制度的传统”“鲁就(jiu)是(shi)一个周代封建(jian)文物的博物馆……熏(xun)陶于这(zhe)典型的封建(jian)邦(bang)国中,这(zhe)样使(shi)孔子成为(wei)封建(jian)统治思想的集大成者(zhe)”。[30]
《原稿》认为(wei)孔子的思想是(shi)主观唯物主义的,其哲学思想,“一方面认可事物是(shi)变动的,另(ling)一方面又认可特定的事物是(shi)不变的”,这(zhe)思想应用到政治方面是(shi)“正名(ming)”,名(ming)实成绩,应用到人生观,就(jiu)是(shi)中庸主义;应用到宇宙观方面,“就(jiu)是(shi)信天命”。应用到伦理方面,“就(jiu)是(shi)忠与孝”,“礼”与“仁”。这(zhe)些与《孔子的哲学思想》大体相同。
如论“正名(ming)”,《原稿》是(shi):
首(shou)先是(shi)“正名(ming)”,名(ming)(概念(nian))实(事实)相符,天然是(shi)必要的,可是(shi)孔子所谓(wei)的正名(ming)是(shi)颠倒过(guo)来(lai)的,就(jiu)是(shi)正名(ming)分(贵(gui)贱尊卑),也就(jiu)是(shi)行(xing)周礼。根(gen)据古圣人或本身(shen)规(gui)定的名(ming)来(lai)审(shen)核现存的实,如果事实不合主观上的名(ming),就(jiu)否认那个事实的作用和意义。后来(lai)专制皇帝诛(zhu)心(xin)的办法。就(jiu)从正逻辑学说引申出来(lai)的。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是(shi)这(zhe)样写的:
孔子也没有完(wan)备地(di)提着名(ming)实成绩,然而在这(zhe)里,却正流露了孔子关于名(ming)实关系(xi)之看法。在孔子看来(lai),名(ming)是(shi)第一,“事”(事物)是(shi)被名(ming)所决意,而不是(shi)名(ming)被“事”所决意。名(ming)实的关系(xi)在这(zhe)里是(shi)被颠倒的。孔子把实在的天下酿(niang)成概念(nian)的天下,而且把概念(nian)的天下看成不变的天下,可是(shi)孔子的概念(nian)天下,不是(shi)其余,却正是(shi)本身(shen)实在天下的反(fan)映(ying)……这(zhe)种实在天下不是(shi)其余,就(jiu)是(shi)封建(jian)次序的天下;孔子的正名(ming),就(jiu)是(shi)在于根(gen)据这(zhe)封建(jian)次序所规(gui)定的,作为(wei)一切事物的原则。
这(zhe)里可以看到范文澜除了把《孔子的哲学思想》进(jin)行(xing)通俗化外,还加进(jin)一点本身(shen)的意见。[31]
当然,在《原稿》论述孔子思想的地(di)方,范文澜明显有对陈伯达的观点有同意有分歧意的,比如“中庸解释为(wei)切合社会运动的行(xing)动,那是(shi)很好的,不外,孔子所谓(wei)的中庸,是(shi)士的思想,是(shi)调(diao)和阶(jie)级(ji)矛盾的思想”。[32]
《原稿》论述孔子思想部分有两条眉批,论述礼与仁的那段(duan)上批“订(ding)定了封建(jian)社会政治的、经(jing)济的流动次序的礼”,在论述孔子对我国文明推广、撒(sa)布的功勋(xun)段(duan)批有“可是(shi)值得指出孔子基础唯心(xin)外,还有一些个别唯物和辩证的东西。例(li)如:‘子不语怪、力、乱、神’‘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xing)’‘温文尔雅’‘逝者(zhe)如此夫,不舍日夜’”。这(zhe)些眉批都没有体目前《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中,且后一条批语与毛泽东给张闻天信中谈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信上是(shi)这(zhe)样说的:“(六(liu))没有明白(bai)指出孔子在认识(shi)论上与社会论上的基础形而上学之外,有它的辩证法的许多因素,例(li)如孔子对名(ming)与事,文与质(zhi),言与行(xing)等等关系(xi)的说明。”[33]那末,毛泽东和张闻天接头陈伯达的《孔子哲学思想》是(shi)不是(shi)有其他的意味?大概有。1943年张闻天在延安整风期间写了长篇《反(fan)省录》,其中一条毛病是(shi)“过(guo)份预计(ji)外来(lai)小资产阶(jie)级(ji)学问份子的作用,强调(diao)他们光明的、反(fan)动的一面,忽视了同他们的阴(yin)暗面,如小资产阶(jie)级(ji)的小我私家(jia)主义、均匀主义、散漫(man)性、无规(gui)律(lu)性作斗争……于我对大批新来(lai)的学问份子的自在主义,进(jin)展起来(lai)了”,张闻天举的例(li)子是(shi)“一九三八年我写的《待人接物成绩》的文章(原为(wei)匹敌大某期毕业同学的统一战线式(shi)讲演稿),即为(wei)这(zhe)种立场的思想显示”,而张闻天在《论待人接物》中把“中庸”解释为(wei)“一定历史(shi)事物在一事实上时(shi)间空间中所持的坚定的、中肯(ken)的、适当的、如《中庸》上所谓(wei)‘强哉(zai)矫(jiao)’的立场”。[34]
关于墨子,范文澜本身(shen)前后多有变化,在中共或党外的史(shi)学家(jia)与哲学家(jia)内部也有相当的争议,但《原稿》观点无疑可以确定来(lai)自陈伯达的《墨子的哲学思想》,间接来(lai)自毛泽东。范文澜在《原稿》中说“他的原始唯物论观点和原始辩证法观点,就(jiu)是(shi)他最(zui)优美的学问综合”,后来(lai)陈伯达把《墨子的哲学思想》以《墨子新论》出书单(dan)行(xing)本时(shi),副题目等于“一个伟(wei)大的唯物论者(zhe)和原始辩证家(jia)”,而毛泽东给陈伯达信中提的意见第一条就(jiu)是(shi)“(一)题目,似(si)改成‘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jia)——墨子的哲学思想’或‘墨子的唯物哲学’较好”。[35]
如果要说范文澜《原稿》论墨子部分受到《墨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直接的证据则来(lai)自《原稿》的两段(duan)笔墨,几乎完(wan)全来(lai)自《墨子的哲学思想》。
《原稿》:墨学的精力是(shi)我国古代最(zui)伟(wei)大的圣哲之精力,数千年来(lai)深深渗(shen)透(tou)在泛博群众的灵魂中。我国共产主义者(zhe),在近代我国无产阶(jie)级(ji)的基础上,把墨家(jia)伟(wei)大的精力,从本身(shen)伟(wei)大的有组织的行(xing)动中再现出来(lai)。
《墨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这(zhe)些墨者(zhe)——我国古代最(zui)伟(wei)大的圣哲之精力,数千年来(lai)渗(shen)透(tou)于我群众的灵魂中。这(zhe)小我私家(jia)民族的群众,曾最(zui)善于艰苦奋斗,并善于逝世里求生,关于主持正义而讨厌强暴(bao)……这(zhe)些都是(shi)和墨家(jia)的精力不可合并的,而在今日民族多难,故国存亡垂于呼吸(xi)的时(shi)候,施展墨家(jia)的伟(wei)大精力宝藏,尤具特殊意义。事实上,通常晓得近代我国的历史(shi)运动的,就(jiu)可以晓得我国古代这(zhe)些伟(wei)大的圣誓,已在最(zui)近获得了一种真正能(neng)够承继其最(zui)优美的传统的子女——我国共产主义者(zhe),他们在近代我国无产阶(jie)级(ji)原有基础上,把墨家(jia)伟(wei)大的精力从本身(shen)伟(wei)大的有组织的行(xing)动中再现出来(lai)。
《原稿》:他们在颠扑不破(po)的天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施展墨家(jia)各方面优美的学说,克服墨家(jia)的缺点。他们充满着自信的活气,从事保国卫民的事业,科学地(di)寻求“兼爱”的大同前途(tu)。他们承继民族先人的事业,在从事于伟(wei)大的历史(shi)之解决。墨学的复兴和进(jin)展,表示着中华民族的前途(tu)无限光明。
《墨子的哲学思想》:他们在颠扑不破(po)的天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施展墨家(jia)各方面优美的学说,克服墨家(jia)的缺点。他们所显示的,已不是(shi)被压抑者(zhe)的梗塞,而是(shi)充满着自信力的活跃,坚实地(di)踏上了展开(kai)墨子“迁行(xing)”的门(men)路,他们从事保国卫民的事业,他们科学地(di)寻求“兼爱”的大同前途(tu)。他们承继我民族先人的事业,在从事于伟(wei)大的历史(shi)之解决。[36]
《原稿》论墨子部分
陈伯达关于墨子哲学的阐发,后来(lai)引起中共党内实际(ji)家(jia)的争论,郭沫若后来(lai)写《墨子的思想》中完(wan)全把墨子抽(chou)象倒过(guo)来(lai),开(kai)头即说“墨子始终是(shi)一位宗教家(jia),他的思想充分带有反(fan)动性——不科学、不民主、反(fan)退化、反(fan)人道,名(ming)虽兼爱而实偏偏幸,名(ming)虽非攻而实美攻,名(ming)虽非命而实皈(gui)命,像他那样满口王公大人,一脑袋的鬼神天主,极(ji)端专制、极(ji)端保守的宗教思想家(jia),我真不晓得何以竟成为(wei)‘工农反(fan)动的代表’”![37]。研究者(zhe)认为(wei)这(zhe)是(shi)由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关于墨子的章节引起的,但总以为(wei)不是(shi)那末能(neng)说服人。
范文澜的《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作为(wei)《我国通史(shi)简编》最(zui)初写成的底稿,其中不仅仅可以看出范文澜本身(shen)的学术与思想,同时(shi)也反(fan)映(ying)出其时(shi)延安学术思想界的多元取向。
注释:
[1] 荣孟源(yuan)的职务(wu),参考了赵(zhao)庆云《荣孟源(yuan)潜心(xin)筑(zhu)础》(《20世纪我国马(ma)克思主义史(shi)家(jia)与史(shi)学》第124—125页)。范文澜1969年7月29日去世。
[2] 荣孟源(yuan):《范文澜同道在延安》,温济泽等编《延中央研究院回想录》第183页,湖南群众出书社984年版。
[3] 叶蠖生《我国历史(shi)教材》没找到1945年的版本,是(shi)用1949年的订(ding)正本进(jin)行(xing)核对的,这(zhe)版的说明修改只是(shi)“为(wei)着迁合今天需要,已决意重行(xing)编写,但一时(shi)还赶不上本学期的应用,仅将其外国史(shi)部分删去,字句稍加修正,以应一时(shi)急(ji)需”。这(zhe)本《我国历史(shi)教材》无论从章节还是(shi)笔墨均与《〈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的原稿》分歧。
[4] 范文澜:《关于我国通史(shi)简编》,《新建(jian)设》第2卷第4期(1951年),后《科学转达》、《群众教育(yu)》等转载,收入《范文澜选集》第8卷。
[5] 《我国通史(shi)简编底稿》,和第一版的《我国通史(shi)简编》基础相同,有些论述细节或结论上有些分歧。第一版的《简编》和后来(lai)通行(xing)本的《简编》也有些分歧。
[6] 从学术观点推测,其时(shi)审(shen)稿者(zhe)之一可能(neng)是(shi)吴(wu)玉章。另(ling)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出书前曾经(jing)吴(wu)玉章审(shen)阅,吴(wu)提出的审(shen)读意见集中于先秦部分,且部分观念(nian)和眉批对照相近,见《吴(wu)玉章为(wei)我国史(shi)稿致吴(wu)亮平信》(载程立、陈兵军编著:《吴(wu)玉章往来(lai)手札选》,重庆出书社1993年版。此信系(xi)年为(wei)1945年,误,应为(wei)1941年。)
[7] 范文澜:《原稿》第9页。
[8] 范文澜:《原稿》第30页。
[9] 引文分别见《原稿》18—19页,《底稿》第五册(ce),《简编》第275页(新知书店1948年版)。
[10] 毛泽东:《抗日战争的计(ji)谋成绩》,《毛泽东选集》第2卷。最(zui)初发表于《束缚》40期(1938年5月)。
[11] 毛泽东:《进(jin)修与时(shi)局(ju)》,《毛泽东选集》第3卷;毛泽东在致郭沫若的信(1944年11月21日,收入《毛泽东手札选集》)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对待。小胜即自满,大胜更自满,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重”。
[12] 金灿(can)然:《我国通史(shi)简编是(shi)如何写成的》,《束缚日报》1941年12月13日第4版。
[13] 据王兰西回想,范文澜在抗战初期曾对《联共党史(shi)》、《斯大林选集》进(jin)行(xing)过(guo)仔细的研读,见王兰西:《抗战初期的范文澜同道》,我国近代史(shi)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shi)论文选集》(我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79年版)第359页。
[14]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党史(shi)简史(shi)教程》,第149—165页,莫斯科外文出书社1939年。范文澜《原稿绪(xu)论》对付《简明教程》论及新的生产关系(xi)是(shi)如何从旧的生产关系(xi)中进(jin)展出来(lai)的等稍复杂点的实际(ji)都略而未讲。
[15] 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第3页。
[16] 《联共(布)党史(shi)简明教程》第154页。
[17] 黎澎:《论历史(shi)的创(chuang)造及其他》,《黎澍自选集》第124页。
[18] 范文澜:《我国通史(shi)简编原稿》第6页。范文澜的这(zhe)个表述,受到审(shen)稿者(zhe)质(zhi)疑,见前引。
[19] 范文澜:《原稿》第26页。《底稿》中此段(duan)已不见。
[20] 这(zhe)一节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我国通史(shi)简编》中删除了。
[21] 范文澜:《原稿》第78—79页。
[22] 毛泽东:《论新阶(jie)段(duan)》,《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ce)(中央档案馆编,中央党校出书社1991年),部分内容以《我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di)位》为(wei)名(ming)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
[23] 洛甫:《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与党的组织成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ce)。
[24] 王明:《目前抗战情势与如何坚持持久战夺取得最(zui)后胜利——1938年10月20日在中共六(liu)中全会上的发言提要》,载余子道、黄美真编《王明言论选辑》,群众出书社,1982年。
[25] 叶蠖生:《我所相识(shi)的我国历史(shi)研究室》,温泽济等编《延中央研究院回想录》第69—70页。
[26] 参看[美]雷蒙德·f·怀(huai)利著,杨悦译:《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我国实际(ji)的探索(1935-1945)》(我国群众大学出书社2014年版)第三、第四(si)章。
[27] 陈伯达:《论新文明运动中的民族传统》,《束缚》第64期(1938年7月)。
[28] 毛泽东:《关于〈墨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陈伯达的信》、《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1993年版)第2卷,第156—165页。
[29] 范文澜早期对诸(zhu)子学说的观点,见范文澜:《诸(zhu)子略义》,收入《范文澜选集》第二卷。
[30] 范文澜:《原稿》第41页;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束缚》第69期)第20页。
[31] 《原稿》第42页;《思想》第20—21页。对照奇怪的是(shi)《底稿》中,范文澜对《孔子》一节完(wan)全重写过(guo),不用唯心(xin)唯物来(lai)论述孔子的思想,主要是(shi)士阶(jie)层的地(di)位来(lai)论述孔子思想。
[32] 范文澜:《原稿》第42页。
[33] 《原稿》第43页;毛泽东:《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第163页。
[34] 张闻天:《反(fan)省录》;《论待人接物》,收入张闻天列(lie)传组、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张闻天论青年教养(yang)与待人接物》(中共党史(shi)出书社1995年版)第43—44页。
[35] 《原稿》第45页;陈伯达:《墨子新论》(作家(jia)书屋1943年版);毛泽东在《关于〈墨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陈伯达的信》(1939年2月)在说“《墨子哲学思想》看了,这(zhe)是(shi)你的一大功劳,在我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lai)了”,又说“题目似(si)改成‘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jia)——墨子的哲学思想’或‘墨子的唯物哲学’较好”,见第156页。
[36] 《原稿》第45页;《墨子的哲学思想》(《束缚》第104期)第25页。另(ling)《原稿》第六(liu)节论老子等部分有取材于陈伯达《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我国古代哲学的开(kai)端》等文,不具列(lie)。
[37] 郭沫若:《墨子的思想》,《群众》第8卷15期(194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