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laochentou
铺展中华玉文明(ming)万年长(chang)卷,玉器,红山文化,遗址
2023-11-15 23:03:25

商(shang)代大玉戈,湖北省(sheng)博物馆(guan)藏。

元代嵌宝石金座(zuo)玉帽顶,湖北省(sheng)博物馆(guan)藏。

红山文化玉龙,故(gu)宫(gong)博物院藏。

凌家滩文化玉鹰,安徽省(sheng)文物考古研究(jiu)所藏。

战(zhan)国(guo)晚期朱(zhu)雀衔环踏(ta)虎玉卮,巢湖市博物馆(guan)藏。 本文图片均由苏阳摄

为庆祝建院90周年,近日,南京博物院推出“玉润中华——中华玉文明(ming)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汇集国(guo)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的文物珍品600余件(组),为泛博观众奉(feng)上一场顶级玉器盛宴。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chang)王奇志表示,玉文化是中国(guo)传(chuan)统文化的紧张组成部分,贯串了中华民族的汗青,体(ti)现(xian)了中华文明(ming)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此次展览分为玉生(sheng)华夏、玉成中国(guo)、玉美神(shen)州3个章节(jie),以中国(guo)玉器近万年的发展史为线索,阐释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与中华文明(ming)的关系,浮现(xian)精致玉器所蕴含的匠心巧思和中华民族比德于玉、温良坚韧(ren)的品格。

先民制玉 沟通天地

在展览第一单元,一组距今9000多年的玉器诉说着(zhe)中国(guo)先民制玉的悠久汗青。

黑龙江省(sheng)饶河县小(xiao)南山只是一座(zuo)百米小(xiao)山,却被誉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2015年以来,小(xiao)南山遗址出土了环、玦、管、珠、璧、斧(fu)等(deng)各类玉器140余件,部分玉器表面有砂绳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迹。凭据文化特征和测(ce)年纪据分析,这批玉器的年代为距今9000多年,是迄今所知中国(guo)最早(zao)的玉器组合。

发源于西辽河道域的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zhi)5000年,以种类丰(feng)富(fu)、镌刻精致的玉器闻(wen)名于世。这些(xie)玉器大多作为随葬品涌现(xian),具有宗教(jiao)、祭祀意义。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一种是C形玉龙,另一种是玉猪龙。此次展出的故(gu)宫(gong)博物院藏红山文化玉龙由一整块黄绿色闪石玉雕琢而成,龙身弯曲成美丽 的虹形曲线。玉龙头部镌刻出梭形长(chang)眼、长(chang)而前凸的吻、上翘的鼻等(deng),脑后长(chang)鬣潇洒,龙身中部有穿系孔。据介绍,这件玉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

辽宁(ning)省(sheng)旭日市牛河梁遗址是国(guo)内目前发现(xian)最早(zao)、保存(cun)最完(wan)备的集坛、庙、冢为一体(ti)的大型宗教(jiao)祭祀遗址,出土了大量红山文化玉器。展览中展现(xian)了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玉凤、玉人等(deng),一般被以为是巫师祭祀通神(shen)时所用的法器。

距离牛河梁遗址1000多公里的安徽省(sheng)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也是一处以玉闻(wen)名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出土了与红山文化相仿的玉人。这件玉人为蹲坐状,方脸,细目,姿势(shi)端庄虔敬,两臂弯曲,五指伸开(kai)置于胸前,双手戴有多个臂环,背后饰高颈服装和对钻的隧(sui)孔。专(zhuan)家以为,相距甚远的凌家滩和红山文化遗址涌现(xian)了相似的玉器,表明(ming)这一期间没有同文化之间存(cun)在交流互动。

玉鹰也是凌家滩文化的典型器物,双面镌刻,呈(cheng)展翅飞翔状,双翼作猪首形,鹰首侧向傲视,鹰眼、猪眼和猪鼻孔均以穿孔表示。鹰腹部刻有圆圈间八角星(xing)纹。据介绍,八角星(xing)纹在长(chang)江中卑鄙和海岱(dai)区域常(chang)见,或为刻画,或为彩绘,反映了华东区域先民对该图形意涵的一致认同。

在凌家滩文化走向衰落的同时,长(chang)江卑鄙的良渚文化开(kai)始兴(xing)起。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通常(chang)作为随葬品放在墓主头侧、手边或套(tao)在手臂上。展览中浮现(xian)的多件良渚文化玉琮均刻有神(shen)人兽面纹,这种纹饰在没有同形制的良渚玉礼器上多有涌现(xian),代表了良渚先民的信(xin)仰。

以玉载礼 一脉相承

夏商(shang)周期间,多元化的邦国(guo)文明(ming)渐渐走向一体(ti)化的王朝(chao)文明(ming),玉器成为维持国(guo)度礼节(jie)和轨制的载体(ti),在华夏民族的凝聚、统一进程中发挥了紧张作用。

位于河南省(sheng)洛阳市的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zao)的中国(guo)”,这里发现(xian)了中国(guo)最早(zao)的宫(gong)城、最早(zao)的城市主干道网(wang)、最早(zao)的青铜铸造作坊等(deng),专(zhuan)家以为可能是夏王朝(chao)的都城所在。二里头文化的文明(ming)秘闻(wen)经由商(shang)周的传(chuan)承扬(yang)弃,成为中华文明(ming)的支流。以牙(ya)璋、璧戚为代表的玉礼器是二里头文化礼法的象征。牙(ya)璋的涌现(xian)最早(zao)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早(zao)期牙(ya)璋尺寸较小(xiao),造型较为简单,到了二里头文化期间,牙(ya)璋向尺寸大型化、扉牙(ya)龙形化、功(gong)能礼器化转变。此次展出了二里头遗址七区7号墓出土的牙(ya)璋,是二里头迄今发现(xian)的4件牙(ya)璋中造型最复杂的一件。器身下端与柄部之间有阑,阑部刻有麋集的凹凸弦纹,阑两侧边施刻大小(xiao)扉棱与扉牙(ya),左右两两绝对,排列麋集工整,表现(xian)出很高的工艺水平。

玉戈在商(shang)代玉器中是王权(quan)礼法的典型代表。此次展出的商(shang)代大玉戈出土自湖北省(sheng)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李家嘴3号墓,长(chang)94厘米、宽11厘米,是目前已知商(shang)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

到了周代,玉的宗教(jiao)功(gong)能明(ming)显弱化,玉器成为礼法和伦理的载体(ti)。除了象征神(shen)权(quan)与王权(quan)的礼器以外,各种佩饰器大量涌现(xian)。河南省(sheng)三门(men)峡市虢(guo)国(guo)墓地虢(guo)季夫人墓出土的西周五璜联(lian)佩,由1件人龙合纹佩、5件形态万千的璜、368颗红色或橘红色玛(ma)瑙珠和15颗菱(ling)形料(liao)珠相间串系而成。《周礼》等(deng)文献中明(ming)确记载了贵族器具的利用等(deng)级,从考古发现(xian)看,虢(guo)国(guo)国(guo)君为公爵,墓葬有七璜联(lian)佩,虢(guo)国(guo)国(guo)君夫人的随葬品为五璜联(lian)佩,与晋国(guo)国(guo)君(侯爵)随葬玉佩的等(deng)级一致。

春秋战(zhan)国(guo)期间,玉器的利用渐渐扩大到普通百姓(xing),此外,以玉比德的风气兴(xing)起,首倡佩玉轨制化,玉器的装饰性也更加突出。此次展出的战(zhan)国(guo)晚期龙虎纹绞丝环、玉舞(wu)人、龙首衔环双身玉带钩等(deng),造型灵动,雕工精细,令人赞叹。

卮是现(xian)代盛酒、饮酒的器皿(min),流行于战(zhan)国(guo)和两汉期间,常(chang)用于紧张仪式、筵席(xi)等(deng)。安徽省(sheng)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的朱(zhu)雀衔环踏(ta)虎玉卮,采纳(na)浅(qian)浮雕、高浮雕、透雕、线刻等(deng)多种技法刻琢纹饰。整器造型新颖,构图奇巧,工艺高超,是价值非凡(fan)的玉雕精品。

汉代重黄老思想,玉器多表现(xian)求仙、长(chang)生(sheng)主题,常(chang)刻画王母、朱(zhu)雀等(deng)道教(jiao)神(shen)灵形象。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zuo)屏出土于河北定(ding)州中山穆王刘畅(chang)墓,是目前考古发现(xian)最早(zao)的也是汉代玉器中独一的玉座(zuo)屏。此器由4块镂空玉片接插而成,两侧支架为连璧形,分别透雕一龙。两头两屏玉片略呈(cheng)半月形,两端有榫,插入架内,两屏分别透雕西王母、东王公和羽人、朱(zhu)雀、玄武、玉兔、三足(zu)乌等(deng)纹饰。整个画面灵动多姿,超世脱(tuo)俗,颇具浪漫主义色彩。2013年,国(guo)度文物局将(jiang)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精雕细琢 多姿多彩

三国(guo)期间至(zhi)明(ming)清,在多民族融会(hui)、东西方交流的汗青大潮中,中华玉文化汲取融汇没有同民族、没有同地域的文化和技能,迈向艺术巅峰。

唐代丝绸(chou)之路畅(chang)通,和田玉料(liao)大量输入中原区域,有实用价值的玉杯、玉碗增多,并涌现(xian)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展览中的唐代胡人伎乐玉带、羚羊首玛(ma)瑙来通杯等(deng)反映了丝绸(chou)之路文化交流的盛况。

宋(song)代玉器器型多样化、实用化,图案(an)装饰丰(feng)富(fu),以人物、花卉和鸟兽为题材的玉器神(shen)形兼备,富(fu)有生(sheng)活(huo)情趣(qu)。天津博物馆(guan)藏骑鹅持荷玉童子由和田白玉制成,生(sheng)动写实,情态逼真,展现(xian)了其时的社会(hui)民俗。据文献记载,宋(song)代七夕节(jie),官方多供奉(feng)一种叫“磨喝乐”(又称“磨合罗”)的玩偶,即手持莲花或荷叶的童子。莲蓬多子,持莲童子寓(yu)意“连生(sheng)贵子”。

辽金元期间是文化融会(hui)的时代,“春水秋山玉”是这一期间独特的玉器范例,表现(xian)北方游牧民族的狩(shou)猎、游幸活(huo)动。展厅里展现(xian)的春水图玉钩及绦环、双鹿(lu)柞(zha)树纹玉饰、秋山图玉带饰,均是这一题材的典型代表。湖北省(sheng)博物馆(guan)收藏的元代嵌宝石金座(zuo)玉帽顶华美醒目,由金质椭圆形喇叭状底座(zuo)和白玉镂空龙纹顶饰组成,金座(zuo)覆莲瓣面上现(xian)存(cun)宝石7颗。元代帽顶是辨尊卑的标志之一,帽顶用玉品级高于用金,宝石及龙纹玉帽顶应为皇室贵族佩用。

明(ming)朝(chao)玉器形成了追求装饰美的艺术风格,跟(gen)着(zhe)商(shang)品经济繁荣,官方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开(kai)有玉肆,最著名的制玉中心是苏州。故(gu)宫(gong)博物院藏明(ming)朝(chao)“子刚”款(kuan)白玉凤螭万寿纹合卺杯是苏州制玉名家陆子刚的作品。杯为双筒相连式,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雕双螭攀趴(pa)于杯壁,外饰上下两周绳纹,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两侧分别琢篆文诗句和款(kuan)识(shi),个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kuan)。据此次展览策(ce)展人左骏介绍,该合卺杯可能是明(ming)朝(chao)前期某位天子大婚时所用。

清代玉器玉质精巧,碾琢精细,品种单一,包含仿古玉器、陈设玉器、实用玉器、装饰玉器、文房玉器等(deng)。清乾隆嘉庆期间集历代玉雕之大成,在中国(guo)现(xian)代玉器史上占据无足(zu)轻重的地位,后人以“乾隆工”来赞誉乾隆朝(chao)精益求精的琢玉工艺。展览中可以看到乾隆期间的白玉熏、仿古雕龙黄玉方觥、青玉丹台春晓图山子等(deng),还(hai)有一方珍贵的“太上天子之宝”玉印,是乾隆帝传(chuan)位于嘉庆帝后利用的。

从通天的法器到王权(quan)的象征,再到正人品德的表达,乃至(zhi)成为百姓(xing)生(sheng)活(huo)中兼具实用性的工艺品,玉在源远流长(chang)的中华文明(ming)中赓(geng)续创新发展,历经万年仍散发着(zhe)温润的光芒。

发布于:北京市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