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laochentou
在这片丰饶(rao)的土(tu)地上(逐梦(meng)),稻田,徐(xu)禹庆,鸭(ya)子
2023-11-15 16:40:53

这是(shi)一片流金(jin)淌银的土(tu)地。郁(yu)郁(yu)葱葱、生机勃勃的玉米、水稻和大豆,横(heng)卧在一望无垠(ken)的东北平(ping)原上,如(ru)此浩瀚,如(ru)此辽(liao)阔。

这,就是(shi)中国的东北粮仓,中国人最(zui)牢靠的饭碗(wan)。

“你闻闻,这空气里有庄稼甜甜的味道。”同行的伙伴打开车窗(chuang),真诚(cheng)地说。

我用(yong)力嗅(xiu)嗅(xiu),嗅(xiu)出了那熟悉的气味。我是(shi)农家子弟,从小懂得稼穑(se)之苦(ku),坚信只有像我父母(mu)那样(yang)埋头耕耘(yun),才是(shi)农人的本分,才能保证大地丰收、家人衣食无忧。

可是(shi),我被眼前的景象(xiang)惊呆(dai)了——茫茫无际的农田里,只见拔节生长的庄稼,几乎看不到弯腰忙碌的农人。当我真正走进村镇(zhen),更是(shi)大为吃惊。如(ru)今的农人,早已(yi)不像我幼年时父母(mu)那样(yang)含辛茹苦(ku),“汗滴禾下土(tu)”,依靠汗水来(lai)换取丰衣足食了。

稻田鸭(ya)与鸭(ya)田稻

“前面就是(shi)我们的高标准农田了!”顺(shun)着徐(xu)禹庆手指的方向,我好奇地望过去。

农田里,种着挨挨挤挤的翠绿(lu)的水稻,横(heng)竖笔直(zhi),像是(shi)在打好格(ge)子的稿纸上,写下了一行行端正工整的文(wen)字(zi)。三五声鸭(ya)叫不时传来(lai),几只灰黄色(se)的半(ban)大花麻鸭(ya)正在稻丛间穿梭(suo),吃草吃虫,忙得不亦乐乎。

徐(xu)禹庆是(shi)吉林省(sheng)榆(yu)树市保寿镇(zhen)红旗村民悦合作社的理事(shi)长。这是(shi)一位朴实憨厚(hou)的农民,方正的脸庞被太阳晒成红铜色(se),额头上头发已(yi)然稀疏,但是(shi)双眼却很有神采,一看就特别机灵、有想法。对于这片数十公顷的高标准农田,徐(xu)禹庆如(ru)数家珍。

这些农田都是(shi)按照85米×85米的正方形划成的标准地块。这样(yang)的大小,刚好适宜机械化耕作。地块之间用(yong)塑料田埂隔开,土(tu)地空间得以扩大,比(bi)传统的土(tu)筑田埂节省(sheng)不少耕地。

每(mei)年6月初,当稻田插秧(yang)完毕,就会有数千只花麻鸭(ya)被放养进水稻田里。“一垧(jiong)地(一公顷)放养小鸭(ya)130到150只。”徐(xu)禹庆说。在稻田里放养鸭(ya)子,可以帮(bang)助稻田除草除虫,减少农药的使用(yong)量,同时鸭(ya)粪又可以肥田,增(zeng)加土(tu)壤的有机质。

这些鸭(ya)子白天就放养在稻田之间,鸭(ya)子在稻间穿梭(suo)寻食,可以让(rang)土(tu)壤含氧量更高,有利于水稻根系成长。而鸭(ya)子脚(jiao)掌不断地踩踏,就把土(tu)壤顺(shun)势踩向了水稻根内侧,起(qi)到培土(tu)作用(yong),可以增(zeng)强水稻的抗(kang)倒(dao)伏能力。通过稻田养鸭(ya),徐(xu)禹庆他们实现了“一水两用(yong),一地双收”。

“早上都不喂食,晚上之前也(ye)只喂个七分饱。”说起(qi)稻田养鸭(ya)的讲究,徐(xu)禹庆很有心得。饿着肚子的鸭(ya)子,才肯下地“干活(huo)”,用(yong)它们扁(bian)扁(bian)的嘴巴在泥水里啄泥觅食,帮(bang)着稻田松土(tu)、除虫除草。

鸭(ya)子6月放养,8月便可以出栏。到出栏时几乎每(mei)只鸭(ya)子都能长到3斤(jin)多。这种稻田鸭(ya),整天在田里跑来(lai)跑去,肉(rou)质紧实细(xi)嫩(nen),市场销路(lu)很好。

徐(xu)禹庆在稻田养鸭(ya)是(shi)从2016年开始的。养得不错,他们便注册了“鸭(ya)寨村”的稻米商标。通过巧妙地利用(yong)鸭(ya)子除虫除草,他们一举两得,同时收获了鸭(ya)田稻和稻田鸭(ya)。红旗村也(ye)因为鸭(ya)田稻而被农业农村部(bu)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民悦合作社还修建了多个养牛大棚。这些大棚与种植蔬(shu)菜(cai)的温(wen)室大棚相似,空间开阔,通风(feng)透气。每(mei)一头牛都有宽裕的活(huo)动空间,能够保证养殖过程的卫生和安全。社员们把稻田里收来(lai)的稻草秸秆(gan)掺(chan)上豆粕、玉米,再经过酶解、发酵等多道程序,一道营养可口的饲料大餐就被送到牛的嘴边。原本秸秆(gan)只能做焚烧处理,如(ru)今经回收和加工,摇身一变,成了有用(yong)的饲料资源。

稻草经过牛胃的反(fan)刍消化,变成了牛粪,牛粪发酵后可以反(fan)哺大地,给黑土(tu)地增(zeng)施有机肥。这样(yang)生产(chan)出来(lai)的稻米就是(shi)绿(lu)色(se)有机大米。

黑土(tu)地上,聪明智慧(hui)的新农人,借助鸭(ya)子和牛,就能把秸秆(gan)变成肥料,把稻田变成肥田。每(mei)逢(feng)金(jin)秋(qiu)时节,便有三重收获:一是(shi)有机稻米,二(er)是(shi)肥肥的有机麻鸭(ya),三是(shi)牛肉(rou)和乳制(zhi)品,真是(shi)一举多得。

不会“种地”的他,种着万亩粮

不会“种地”的丛百元,种着万亩粮。这在广隆村,是(shi)个趣谈(tan)。

我们驱(qu)车来(lai)到榆(yu)树市五棵树镇(zhen)广隆村,万亩大田里,玉米正在茁壮生长。听说别的地方一公顷种5万棵苗,这里却能种9万棵,密植的玉米一公顷产(chan)量能比(bi)普(pu)通种植的高出一大截……一个个数字(zi),更勾起(qi)了我对丛百元的好奇。

见到丛百元,我细(xi)细(xi)打量起(qi)他:长得魁梧(wu)壮实,留(liu)着板寸,清(qing)爽利落。丛百元说,他其实并不会种地,从小就跟随做生意的父母(mu)去了扶余,后来(lai)学着自己干,卖通信器材,开小旅(lu)馆……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种地种好了,也(ye)能赚不少钱,于是(shi)他尝试着办起(qi)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院子里,摆放着数十台农业机械。其中,最(zui)吸引(yin)人的是(shi)两台十二(er)行播种机,一天就能播种六七百亩地,半(ban)个月就能播完1万亩。没有机械的年代,若要播种万亩地,没日没夜地干都要一个月。缩短了播种时间,也(ye)就意味着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

丛百元最(zui)为得意的,是(shi)自家的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这套先进的滴灌供(gong)水供(gong)肥系统看起(qi)来(lai)并不复杂。在田头的一间低矮简易的小屋里,摆放着几台机器和几个硕大的水肥塑料桶。在中央操控(kong)机两侧,右(you)边是(shi)地下水抽吸系统,用(yong)电泵把地下水抽上来(lai),再分别通过砂石过滤器和一组叠片过滤器,对水源进行净化。左边是(shi)4只蓝色(se)、黄色(se)的大塑料桶,里面盛满了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液(ye)态肥料,这便是(shi)供(gong)肥系统。它外接滴灌系统,通过中央操控(kong)机让(rang)水肥充(chong)分混(hun)合,再通过滴灌管线把水肥输送到每(mei)一棵玉米的根部(bu)。

种地用(yong)上了高科技,田间管理便轻松多了。土(tu)壤里事(shi)先埋好水分肥料探测器,农人只要一部(bu)手机在手,随时可查看天气状况,查看玉米地里的土(tu)壤水肥是(shi)否缺乏补给。若手机软件(jian)上弹出水肥需求(qiu)的预警信号,他只消轻轻点击几个按键,给设在田头的系统发出指令(ling),水肥阀门便可自动打开,即刻给作物“上菜(cai)”“加餐”。

合作社的农民,手上可以不见土(tu),腿上也(ye)没有泥,甚至可以坐在家里,一边悠闲自在地喝着茶,一边照管着成千上万亩地里的庄稼。

再看大田里。土(tu)层下铺设着黑色(se)的橡胶滴灌管,这些密集分布的滴灌管,就像是(shi)延伸到大田里的一根根毛(mao)细(xi)血管,如(ru)同打通了土(tu)壤的经脉,为土(tu)壤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的营养。使用(yong)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一炮轰”的施肥模式和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让(rang)作物享受上了“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滋养。用(yong)上这套系统,肥料和水分利用(yong)率都上来(lai)了,每(mei)亩地需施肥量减少了一半(ban),灌溉用(yong)水能节约5/6。

面对着合作社满院子的机械,我很纳闷,丛百元到底如(ru)何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就把地种好了?

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似的,丛百元告诉我说:“我的老师(shi)是(shi)互联网,有问(wen)题就在网上搜索,都能找到答案(an)!说到底,是(shi)互联网教我在种地。”

不会种地的丛百元,却成了经验老到的农民。现在,合作社成员有41人,经营团队17人都是(shi)年轻人,都掌握了操作农机的技术,一共租(zu)种着1万亩地。

这,可真是(shi)不一样(yang)的新农人!

从“望天田”到高产(chan)田

有件(jian)事(shi),让(rang)种地的乡亲们发愁了好多年。

过去,村里农户(hu)的田块特别分散、零碎,阡陌纵横(heng),田埂密布,许多都是(shi)小块的“斗笠田”,或是(shi)纯粹靠天吃饭的“望天田”,经不了旱,也(ye)受不了涝。久而久之,产(chan)量上不来(lai),村民们种地的意愿也(ye)降(jiang)低了。

村里便合计,成立(li)一个合作社,把大家的资源统筹起(qi)来(lai),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科学耕作。马占有见多识广,便担任(ren)了增(zeng)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他知道,从传统的“望天田”,到现在的高产(chan)田,耕种效率的大幅(fu)度提升(sheng),得益于合作社土(tu)地集中连片机械化耕作。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na)儿?又是(shi)如(ru)何建成的?“在农田里实行田、土(tu)、水、路(lu)、林、电、技、管综(zong)合配套,积极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kong)污修复等单一措(cuo)施或综(zong)合措(cuo)施。”榆(yu)树市农业农村局(ju)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合作”,先得让(rang)地块“合作”起(qi)来(lai)。经过土(tu)地集约化,小块的土(tu)地合并起(qi)来(lai),集中修整,使之连接成片。过去烧饼一样(yang)不规则(ze)的田块,如(ru)今横(heng)成排(pai)、竖成行,实现了“田成方、路(lu)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pai)”,华(hua)丽转身为“万亩田”“丰产(chan)田”。

泥泞的土(tu)埂也(ye)是(shi)个大问(wen)题。农民备耕最(zui)头疼的就是(shi)整修田埂,高度不够还得加高,出现侧漏就得修补,一垧(jiong)地整修一遍就得耗(hao)费10多天时间。而且(qie),传统土(tu)筑田埂既占地方,还容易长杂草。马占有多方求(qiu)教,得知高强度塑料制(zhi)成的田埂,不但使用(yong)寿命长,还不用(yong)年年整修。

于是(shi),土(tu)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shi)统一的塑料田埂,一垧(jiong)地就能多出将近一亩地的可利用(yong)空间,每(mei)公顷还能节省(sheng)2000元左右(you)的维护成本。

“硬(ying)件(jian)”到位了,要打造成真正的高标准智慧(hui)农田,“软件(jian)”也(ye)得跟上。村里与榆(yu)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实验室合作,给农民置办了一整套智能系统,通过施肥卡、公示牌或土(tu)肥管家APP等方式,站在地里,借助GPS卫星定位,实时查询获取自家任(ren)何一块地测土(tu)配方施肥的数据。这些数据由榆(yu)树市农业农村局(ju)免费提供(gong)。一整套下来(lai),该怎么种地怎么施肥,农民自己几乎不用(yong)操一丁点儿的心。

谈(tan)起(qi)每(mei)年的备耕计划,大伙儿各个胸有成竹:4月初育苗,中旬(xun)检修农机,下旬(xun)整地……从前过完春节就得开忙,连续要忙上三四个月的活(huo)儿,现在一个月就能搞定。

如(ru)今,榆(yu)树市的粮食产(chan)量已(yi)经连续19年夺得全国县(市)级第一名。这片仅占全国不到两千分之一面积的土(tu)地,只有区区数万的农民,每(mei)年却能生产(chan)出占全国近二(er)百分之一的粮食,可以养活(huo)两千万的人口。

阳光普(pu)照大地,作物自由地舒展茎(jing)叶,用(yong)力吮(shun)吸着黑土(tu)地的乳汁,尽情地拔节生长,开枝散叶,绽花结果(guo)……

这,不能不说是(shi)今天的乡村巨变,不能不说是(shi)黑土(tu)地上正在谱写的一部(bu)现代诗篇。

版式设计:汪哲平(ping)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5日 20 版)

发布于:北京市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