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近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文化接受与文明交往,波斯,历史,圣经
人类交往既(ji)包括物质交换(huan)也包括观念的融(rong)合与碰撞(zhuang)。在(zai)交往中,不同的文明进(jin)行对话、吸纳知识成果,使人类整(zheng)体发展至更高(gao)的水平。今(jin)天,当我们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交往是人类超越冲(chong)突和(he)对抗、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重要途径。2023年10月28日,上海(hai)大学(xue)世界史学(xue)科举办了(le)以“前近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文化接受与文明交往”为主题的会议,讨论古今(jin)中外文明和(he)知识生产、传播和(he)碰撞(zhuang)的历史,从中发掘出历史上人类文明交往互(hu)鉴的智(zhi)慧与经验。
会议邀请了(le)山东大学(xue)犹太教(jiao)和(he)跨宗教(jiao)研究(jiu)中心李(li)炽昌教(jiao)授、中国人民(min)大学(xue)历史学(xue)院徐晓(xiao)旭(xu)教(jiao)授、复旦(dan)大学(xue)历史学(xue)系李(li)宏图教(jiao)授、浙江师范大学(xue)人文学(xue)院刘昌玉、首都师范大学(xue)历史学(xue)院李(li)永斌教(jiao)授、厦门(men)大学(xue)历史与文化遗(yi)产学(xue)院马一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xue)历史学(xue)系张凯悦(yue)博士、东北师范大学(xue)历史文化学(xue)院李(li)强副教(jiao)授、上海(hai)师范大学(xue)历史学(xue)系李(li)腾副教(jiao)授、暨南大学(xue)历史学(xue)系蔺志(zhi)强教(jiao)授,《外国问题研究(jiu)》副主编冯雅,以及上海(hai)大学(xue)文学(xue)院副院长杨长云(yun)副教(jiao)授、上海(hai)大学(xue)历史学(xue)系主任郭丹彤教(jiao)授、上海(hai)大学(xue)历史学(xue)系陶飞亚教(jiao)授、刘招静副教(jiao)授、黄薇博士,张悠然博士和(he)张小希博士等(deng)专家学(xue)者进(jin)行讨论。在(zai)杨长云(yun)副院长对上海(hai)大学(xue)历史学(xue)系及其世界史学(xue)科进(jin)行了(le)简要介绍后,会议进(jin)入(ru)正式研讨环节。本次研讨共有15场发言,由《外国问题研究(jiu)》副主编冯雅主持。
与会学(xue)者合影
一、古代文明交往与知识生产
古老文明的知识生产与交往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和(he)繁荣奠定了(le)基础。李(li)炽昌教(jiao)授、黄薇老师、徐晓(xiao)旭(xu)教(jiao)授、刘昌玉老师、张悠然老师、马一舟老师、张小希老师的发言主要关注古代世界知识、概念的生产与跨文化交往。
李(li)炽昌教(jiao)授的演讲主要关注希伯来文明的知识传承与身份认同。他表示,希伯来文明是西亚的一部分,与西亚各国和(he)埃及的跨文化交流不可避(bi)免。希伯来《圣经》中有两个独特的历史经验:其一是“出埃及”(Exodus),象征主动从埃及离开获得自由;第二个是“流散(san)”(Exile ),意味被迫流散(san)。这两个重要的历史经验促进(jin)了(le)希伯来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无论是犹太教(jiao)还是基督(du)教(jiao)的《圣经》都具有世界性,不同民(min)族对《圣经》有不同 “阐述”,研究(jiu)者应该发掘文本的多重意义。为此,李(li)炽昌教(jiao)授基提出了(le)“4Rs”理(li)念,为圣经研究(jiu)提供(gong)分析理(li)论。之后,他运用“4Rs”理(li)念简要分析了(le)希伯来《圣经》“塔那(na)赫”(Tanak)的内容,认为它是对三大传统的三分法。李(li)炽昌教(jiao)授认为,圣经中有关人类犯罪的故事对人类生命的解读与周围文明的解读有相似之处,是希伯来文明在(zai)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与古代西亚文献相互(hu)借(jie)鉴的结(jie)果。李(li)炽昌教(jiao)授还提到(dao)了(le)圣经的三个教(jiao)导作用:一是家庭与族群的教(jiao)育,通过圣经教(jiao)育实现了(le)代际知识传承;二是《申命记》的知识传承,它是社(she)会家庭中的信仰、行为、社(she)会规范,同时通过节日庆典与知识传承,传递(di)希伯来人“出埃及”的反思:不寄居(ju)、不哀(ai)嚎、不苛待外地人;三是先知与门(men)徒之间的知识传承可以在(zai)跨文化交流中保存(cun)对以色(se)列的记忆和(he)对智(zhi)慧的感知。最后李(li)炽昌教(jiao)授在(zai)总结(jie)时指出,希伯来《圣经》中的智(zhi)慧即在(zai)创造中、在(zai)大自然、在(zai)市(shi)井生活中,在(zai)认识世界中才(cai)能获得智(zhi)慧。
李(li)炽昌
黄薇老师主要关注文本中犹大群体如何吸收波斯帝国概念重新制造知识话语体系,并通过其塑造族群认同、唤起社(she)会记忆的过程。黄薇老师认为,根据希伯来《圣经》,波斯在(zai)犹大群体心目中有更高(gao)的位置。在(zai)波斯帝国晚(wan)期和(he)希腊化早(zao)期,先知作品被用于构建犹大地区的记忆、认同和(he)知识体系。在(zai)跨文化交往中,民(min)族文化群体会加入(ru)、挪(nuo)用、内化所处的概念框(kuang)架(jia)话语体系并提高(gao)社(she)会复制能力。犹大地区使用波斯帝国进(jin)行知识体系建构,是因为这个群体的记忆、自我认知和(he)对波斯的理(li)解。波斯帝国晚(wan)期,犹大的知识阶层面临着帝国解体处境的历史处境。犹大群体对过往文明进(jin)行拣选,重新吸收帝国概念,有意识将波斯帝国与亚述、巴(ba)比伦等(deng)文明区分开,完善自身话语体系,提升重建圣殿的意义,从而超越波斯帝国,建立未来的世界性王国。黄薇老师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波斯帝国概念为犹大群体所用,未来王国是大卫王朝(chao)血脉与波斯帝国形象的共同产物,是不会灭亡的耶(ye)和(he)华的世界王国,未来所有民(min)族都会来到(dao)耶(ye)路撒冷,为世界王国做贡献。最后,黄薇老师援引圣经内容,进(jin)一步阐释了(le)犹大群体“世界王国”是对波斯帝国的投射(she),象征着文化征服的梦想。
黄薇
刘昌玉老师以“麦(mai)鲁哈移民(min)村”为例(li),关注古代两河(he)流域的对外贸易与文明交往。刘昌玉老师的论述聚焦于一个国际难题,即公元前21世纪乌尔第三王朝(chao)的移民(min)村“麦(mai)鲁哈村”。移民(min)村居(ju)民(min)是两河(he)流域的印度移民(min),存(cun)在(zai)于波斯行省记录中,但随后消失,直到(dao)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发掘才(cai)确定了(le)移民(min)村真实存(cun)在(zai)。之后刘昌玉老师梳理(li)了(le)研究(jiu)成果,并认为传统观点,即“麦(mai)鲁哈村”消失是被当地人同化因此失去和(he)母(mu)体的联系,较有说服力,但是因为文献不足,不能有进(jin)一步证(zheng)实。根据考古和(he)文献资料(liao)刘昌玉老师认为,移民(min)村中居(ju)民(min)从事最多的行业是以大麦(mai)形式放高(gao)利贷;同时发现了(le)青金石贸易;两河(he)流域的印章上也记载(zai)了(le)麦(mai)鲁哈翻译(yi)官的名字。从印度河(he)流域发现的印章有楔形文字和(he)印度河(he)古文字,证(zheng)明乌尔第三王朝(chao)影响广泛,从地中海(hai)延伸到(dao)波斯湾,印度河(he)流域也在(zai)贸易活动的范围中。最后,刘昌玉老师回到(dao)印章,表示因为印度河(he)文字没有解读,因此没有对照本。历史发展中古老的文明被人遗(yi)忘,往往只能从后世的文献中发现古老文明的真实情况。如果破译(yi)古印度文字,则对研究(jiu)上古时期东地中海(hai)贸易活动有很多帮(bang)助。
刘昌玉
张悠然老师发言关注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红海(hai)贸易,从古埃及人开始海(hai)洋贸易的时间和(he)工具两个问题切入(ru),以近20年红海(hai)地区的考古成果为主要研究(jiu)材料(liao),进(jin)一步认识古埃及的海(hai)洋贸易。首先,张悠然老师介绍了(le)考古发现的情况,认为海(hai)洋贸易的源头可以追(zhui)溯(su)到(dao)中王国。经过地质探测发现,红海(hai)海(hai)湾有一些属于十二王朝(chao)时期的生活痕迹,可能存(cun)在(zai)作坊和(he)储藏空间。同时发现了(le)中王国时期的小石碑,记录了(le)“蓬特”等(deng)地名和(he)中王国时期的王名及十余次航海(hai)活动,证(zheng)实了(le)古埃及的海(hai)洋贸易在(zai)中王国时期已经存(cun)在(zai)。另外,考古发现的十二王朝(chao)时期船的木料(liao),有部分是来自黎巴(ba)嫩的雪松;还有一些风格类似于迦南地区的陶器,也可以作为古埃及中王国的对外海(hai)洋贸易的佐证(zheng)材料(liao)。其次,张悠然老师解答了(le)古埃及人此时走(zou)出尼罗(luo)河(he)谷地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第一中间期社(she)会不稳定,古埃及人需要延伸活动范围,寻找本土缺乏的原材料(liao),例(li)如矿(kuang)产和(he)雪松、香料(liao)等(deng),供(gong)给(gei)精英群体。其二是因为中王国初期努比亚强国“科尔马”(Kerma) 控制了(le)尼罗(luo)河(he)上游路线,促使埃及人开辟海(hai)洋路线。张悠然老师在(zai)总结(jie)时认为,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海(hai)洋贸易扎根在(zai)早(zao)期国际贸易体系中,他们的物质遗(yi)存(cun)体现了(le)公元前2000年代早(zao)期全球化的雏形。
张悠然
马一舟老师关注在(zai)内部王朝(chao)更替和(he)外部国际环境剧(ju)变的背景下埃及第二十六(liu)王朝(chao)国家治理(li)的转(zhuan)向(xiang)。二十六(liu)王朝(chao)经历了(le)从独立到(dao)扩张的过程,最终放弃传统的陆地政(zheng)策,走(zou)向(xiang)海(hai)洋。第一部分,马一舟老师梳理(li)了(le)统治转(zhuan)向(xiang)的措(cuo)施,例(li)如放弃叙利亚——巴(ba)勒斯坦(tan)地区、引进(jin)并大规模使用希腊雇佣军、建立海(hai)军和(he)攻打塞浦路斯岛等(deng)举措(cuo)。第二部分,马一舟老师阐述了(le)统治转(zhuan)向(xiang)的影响。其一政(zheng)策转(zhuan)向(xiang)推(tui)动了(le)瑙克拉提斯城(cheng)建立,城(cheng)中的谷物贸易表明此时埃及豢养了(le)希腊雇佣军,贸易路线也从陆路转(zhuan)为海(hai)上。另一个影响是建立了(le)埃及与希腊的政(zheng)治同盟。马一舟老师结(jie)合古埃及文献,表明此时埃及已经放弃传统政(zheng)治盟友转(zhuan)而和(he)希腊城(cheng)邦建立联系,共同面对强敌波斯。在(zai)最后总结(jie)部分中,马一舟老师认为古埃及的二十六(liu)王朝(chao)和(he)希腊古风时期相对应,古老文明和(he)新兴(xing)的希腊城(cheng)邦在(zai)政(zheng)治经济方面紧密合作,埃及从传统的政(zheng)治方向(xiang)转(zhuan)向(xiang)地中海(hai)爱琴海(hai),由大陆走(zou)向(xiang)海(hai)洋,二十六(liu)王朝(chao)实现了(le)政(zheng)策转(zhuan)向(xiang)。
马一舟
张小希老师以文多兰达军营为具体案(an)例(li),关注罗(luo)马帝国境内的跨语言文化交流状况。首先张小希老师对罗(luo)马帝国的居(ju)民(min)、文化、语言进(jin)行介绍,指出帝国境内没有统一的语言政(zheng)策,跨语言交流障(zhang)碍如何清除(chu)是一个核心问题。张小希老师选取罗(luo)马军营以解答这一问题。第一部分介绍了(le)罗(luo)马帝国不列颠行省文多兰达军营的情况,此军营直至公元2世纪还有活动,留(liu)下了(le)很多树皮(pi)书写板,是了(le)解军营生活的重要史料(liao)。第二部分张小希老师着重介绍了(le)两块书写板。他认为,这几块书写板表明罗(luo)马军队士兵来自帝国境内各地,语言多样(yang),体现了(le)两种跨语言交流方式。形式一是借(jie)助翻译(yi)官。通过213号书写板有关粮食交易的内容,结(jie)合214、215号书写板有关内容,可得出军官卡西乌斯是军营在(zai)与居(ju)民(min)进(jin)行粮食贸易时沟通的翻译(yi)官。形式二是学(xue)习共通语。331书写板和(he)118书写板反映了(le)两种书写方式,经过分析张小希老师认为,一块为拉丁语熟练使用者的笔迹,一块为拉丁语初学(xue)者的笔迹。罗(luo)马帝国境内识字率不高(gao),外族人为谋求升职(zhi),需要具备读写能力,因此学(xue)习拉丁语。最后,张小希老师认为,这两块书写板反映了(le)帝国时期的跨语言交流情况,翻译(yi)官和(he)共通语是清除(chu)交流障(zhang)碍的重要手段。
张小希
在(zai)对上述发言进(jin)行评议时老师们主要就古代世界的跨文化交往尽心深入(ru)讨论。古希腊与波斯地区的犹大群体相似,在(zai)构建自我、他者形象及身份认同时,都会对过往的历史经验进(jin)行拣选和(he)再造,形成本民(min)族知识体系,并将其作为认同的根源,不断传承和(he)发展。黄薇老师认为,刘昌玉老师的发言进(jin)一步丰富了(le)关于两河(he)流域乌尔第三王朝(chao)和(he)印度河(he)流域贸易情况的认识。郭丹彤老师和(he)马一舟老师认为,红海(hai)地区的考古实践为认识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海(hai)洋贸易提供(gong)了(le)资料(liao),还可以就这一问题对“蓬特”位置、航海(hai)路线和(he)海(hai)洋贸易对象等(deng)问题进(jin)行进(jin)一步讨论。张悠然老师认为,古埃及第二十六(liu)王朝(chao)的被动转(zhuan)向(xiang)与传统势力范围情况恶化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是从陆地政(zheng)策转(zhuan)向(xiang)海(hai)洋政(zheng)策、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的表现之一。李(li)永斌老师认为,张小希老师对罗(luo)马帝国时期文多兰达军营跨语言交流的研究(jiu)具体而深入(ru),是对跨文化交往历史情境和(he)合理(li)解释与还原,这一议题还可以作为古代文献中的翻译(yi)官问题进(jin)一步讨论。
二、古代晚(wan)期与中古时期的知识生产与文明交往
徐晓(xiao)旭(xu)老师、李(li)强老师、李(li)腾老师、张凯悦(yue)老师和(he)刘招静老师的发言主要关注中古时期不同地区的交往及交往过程中的知识传播。
徐晓(xiao)旭(xu)老师基于丝绸之路和(he)中西交通史的跨文化交流研究(jiu),关注“大宛”和(he)“大夏”的音、地、史考证(zheng)成果。徐老师首先提到(dao)传统研究(jiu)的两个问题:其一,研究(jiu)主要集中于“对音”“对地”或对历史复原重建,但缺陷在(zai)于三方面没有协调(diao)统一。徐老师认为,地理(li)、发音和(he)历史事实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资料(liao)不够丰富无法重现历史事实,也应该创建合理(li)的历史情境。其二,在(zai)张骞出使西域、希腊巴(ba)克特里(li)亚王国的具体研究(jiu)中对希腊化的本身历史和(he)遗(yi)产、影响被低估。在(zai)演讲中,徐老师提及了(le)有关“大宛”“大夏”名称由来的几种解释,学(xue)界认为可能来源于“伊奥尼亚人”和(he)“吐火罗(luo)”的发音,但这几种阐释还需得到(dao)进(jin)一步证(zheng)明。随后,徐老师简述张骞出使西域时东方希腊世界的状况,辅(fu)助理(li)解“大宛”“大夏”的位置、读音和(he)历史事实。通过将历史事实与文本校(xiao)勘结(jie)合可以得出,希腊文本中的“月氏”可能是抄(chao)写错误导致一个族群名称具有两种形式。根据拉丁文本和(he)中国史书记载(zai),可以重构“大宛”与“月氏”“吐火罗(luo)”的关系,得出“吐火罗(luo)人的王是月氏人”的结(jie)论,推(tui)翻“大夏是吐火罗(luo)”的结(jie)论。徐老师还提到(dao)了(le)“蓝市(shi)城(cheng)”,作为辅(fu)助理(li)解希腊人还居(ju)留(liu)在(zai)中亚地区的证(zheng)据。最后,徐老师陈述了(le)“大夏”在(zai)希腊语语法中的相关解读,对“大宛”“大夏”可能存(cun)在(zai)的历史情境进(jin)行合理(li)还原。
徐晓(xiao)旭(xu)
针对以往研究(jiu)忽视了(le)拜占庭文化的原创性,李(li)强老师对拜占庭文明的原创知识及其特色(se)进(jin)行了(le)阐释。李(li)强老师认为,首先,拜占庭文化的确存(cun)在(zai)继承性,而且拜占庭人自身也不强调(diao)创新,因此看似缺乏原创性。但是,拜占庭也产生了(le)众多知识成果,并且拜占庭文化特色(se)对国家构建和(he)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李(li)强老师给(gei)出文学(xue)、建筑、音乐、医药(yao)、军事等(deng)领域的实例(li),证(zheng)明拜占庭文明的原创性。同时他也给(gei)出一些案(an)例(li),例(li)如异形怪物,表明拜占庭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和(he)改造。李(li)强老师结(jie)合学(xue)术界研究(jiu)成果认为,拜占庭对古典的选择并接受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帝国像是一艘(sou)“忒修斯之船”,在(zai)知识的拣选、接受、演变中,融(rong)合希腊罗(luo)马文化,逐步生产出具有拜占庭特色(se)的文化,并为世界提供(gong)知识成果。
李(li)强
李(li)腾老师以翻译(yi)运动为切入(ru)点,关注中世纪拉丁西方的文化复兴(xing)与创新和(he)地中海(hai)地区的文化交往。目前学(xue)术界对翻译(yi)运动的研究(jiu)主要在(zai)阿拉伯世界在(zai)中世纪翻译(yi)运动后的知识增长方面,而对知识的传播路径、阿拉伯译(yi)本的重新拉丁化等(deng)议题关注较少。对此,李(li)腾老师认为,古代晚(wan)期拉丁西方知识接受能力确实下降,中世纪翻译(yi)运动承认阿拉伯译(yi)本对西方知识复兴(xing)的积极作用,这次翻译(yi)运动的知识来源是波斯和(he)古希腊的神学(xue)、哲(zhe)学(xue)等(deng),这些知识经过翻译(yi)和(he)数代人的传承,一直沿(yan)用到(dao)十五世纪文艺复兴(xing)时期。李(li)腾老师以“阿奎纳的胜利”为例(li),阐释了(le)翻译(yi)运动如何改变西方。他指出,西方通过翻译(yi)运动,认为自己战胜了(le)阿拉伯人对希腊哲(zhe)学(xue)的阐释,实现了(le)返本翻新。拉丁西方接受知识之后,外表虽然是希腊罗(luo)马的,但内核是全新的,而不仅(jin)是对希腊罗(luo)马的简单承袭。李(li)腾老师将翻译(yi)运动的路径总结(jie)为中世纪知识在(zai)地中海(hai)沿(yan)岸传播的“大流转(zhuan)”模式。知识流转(zhuan)的过程很漫长,但是在(zai)这个过程中进(jin)行的文化融(rong)合与创新为真正的文艺复兴(xing)奠定了(le)基础。
张凯悦(yue)老师主要关注 “狗首”与“牛蹄”等(deng)异域传闻在(zai)3至13世纪欧亚大陆的传播与演变。 通过分析“狗首”和(he)“牛蹄”两个传闻在(zai)3-13世纪的流变,张凯悦(yue)老师认为,即便(bian)所使用语言不同,但是内容都具有稳定性,表明中亚异域传闻具有共性。文化传播过程中,传说主要传播者是欧亚大陆的普通民(min)众,更加强了(le)传闻内容的稳定性。张凯悦(yue)老师将这两个例(li)子类比中国传说,进(jin)一步证(zheng)明在(zai)普通民(min)众中传播的故事总体情节具有稳定性。与此相反的案(an)例(li)是“祭司(si)王约翰(han)”的传闻。马可·波罗(luo)根据自己的理(li)解,对故事进(jin)行加工和(he)改动,使之情节与民(min)众的记忆产生差别。
李(li)腾
刘招静老师主要关注方济各会修士在(zai)与蒙(meng)古交往中的伦理(li)与文化碰撞(zhuang)问题。刘招静老师选择13世纪方济各会修士博朗嘉宾的《蒙(meng)古行纪》作为研究(jiu)材料(liao),探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经济伦理(li)问题。这次跨文化交往活动发生在(zai)13世纪蒙(meng)古已经入(ru)侵(qin)东欧、教(jiao)皇希望了(le)解蒙(meng)古人对待基督(du)徒的态度的历史背景下,在(zai)交往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一种张力,西欧教(jiao)会和(he)蒙(meng)古都带有普世价值观,教(jiao)会坚守清贫,蒙(meng)古坚守礼物交往的习惯。博朗嘉宾采取折中办法,以日常生活必需品为礼物,尽管博朗嘉宾了(le)解了(le)蒙(meng)古情况,但却没能成功让蒙(meng)古人基督(du)教(jiao)化,蒙(meng)古与西欧的关系仍然处于僵持状态。方济各修士这一次的访问和(he)日后传教(jiao)士访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le)历史的连续(xu)性和(he)差异性。
刘招静
在(zai)对上述发言进(jin)行评议时,参会老师就知识的产生与传承、自身与他者形象构建等(deng)问题做出讨论。希腊化时期交往路径拓宽,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播与融(rong)合提供(gong)了(le)平台。拜占庭文明继承了(le)古代埃及、两河(he)文明元素、融(rong)合希腊罗(luo)马文明特点并经过拣选和(he)塑造形成的具有拜占庭特色(se)的文明,随后这一文明独立发展,成为地中海(hai)文明体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此相对应的拉丁西方,李(li)强老师认为在(zai)翻译(yi)运动中,拉丁西方受惠于地中海(hai)地区的“知识流转(zhuan)”,结(jie)合自身文化特点,在(zai)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le)前近代西方文明的雏形。同时,与会老师就不同文明间关于异形怪物的相似性和(he)对待礼物的不同态度两个话题进(jin)行讨论,认为它们反映了(le)不同文化之间的模仿(fang)、差异和(he)碰撞(zhuang)。欧亚大陆上异形怪物的形象可能来自对艺术化图像的理(li)解和(he)想象。从古埃及到(dao)13世纪的西欧、中亚,都存(cun)在(zai)着这种异形怪物形象,说明了(le)文化的传承与流变。张凯悦(yue)老师和(he)刘招静老师分别从蒙(meng)古和(he)西欧的角度对博朗嘉宾出使的礼物问题进(jin)行讨论,认为这次出使体现了(le)不同政(zheng)治背景下同一历史事件(jian)结(jie)果和(he)影响不尽相同。随后在(zai)礼物交往方面,与会老师认为古代西亚、埃及文明的礼物交往是纯粹(cui)的交换(huan)与贸易,目的较为单纯;随着历史发展,礼物交往可能发展出多重意义,随之产生了(le)对待礼物的不同态度。这些不同态度的碰撞(zhuang)可能一开始会很激烈(lie),但也会通过相对折中的办法得到(dao)化解,实现不同文明相互(hu)理(li)解。
三、知识体系的生产与演变
在(zai)长时期的文明发展中,社(she)会发展状况和(he)制度都对知识生产和(he)发展产生影响。陶飞亚教(jiao)授、李(li)宏图教(jiao)授、李(li)永斌教(jiao)授、蔺志(zhi)强教(jiao)授主要关注知识与制度的关系及知识概念在(zai)长时段过程中的演变。
陶飞亚老师关注中中国与日本对待知识态度的差别及背后的制度因素。首先,陶飞亚老师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认为世界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影响了(le)各国历史进(jin)程中的知识流动,并且知识流动和(he)国家权(quan)力有绝对关系。不同国家对其他地区的知识有不同态度,造成国家发展差异。对此,陶教(jiao)授还对知识层级(ji)进(jin)行了(le)界定,包括最核心的精神世界知识、最外围的物质世界知识以及社(she)会组织、制度等(deng)知识。知识流动的推(tui)动力分为国家推(tui)动、团体推(tui)动、个人推(tui)动三个层次。为此,陶飞亚老师首先讨论前近代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对外交往,前近代时期,中国文化向(xiang)外输出,促使日本社(she)会、教(jiao)育制度革新,文化艺术水平提高(gao),形成日本文字 和(he)日本民(min)族文化。其次讨论日本与欧洲的交往,在(zai)战国时代,日本“天正使团”访问欧洲,受到(dao)教(jiao)宗欢迎,带回了(le)绘画与图书、印刷机等(deng),影响了(le)日本文化。同时陶飞亚老师简述了(le)中国民(min)间宗教(jiao)的知识流动,例(li)如鸠摩罗(luo)什、法显、唐玄奘等(deng),推(tui)动佛教(jiao)在(zai)中国的发展,并实现佛教(jiao)中国化,对中国哲(zhe)学(xue)、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陶老师还梳理(li)了(le)在(zai)国家层面对外交往的影响。郑和(he)下西洋发展了(le)中国的航海(hai)地理(li)知识;基督(du)教(jiao)在(zai)中国进(jin)行知识传教(jiao),影响了(le)明末清初思想界,同时有助于中国知识向(xiang)西输出。但是清廷(ting)改变了(le)知识接受的态度,拒绝传教(jiao)士和(he)使团访华,丧失了(le)与近代工业文明和(he)平接触的机会,从此英国改变了(le)对中国的态度。此外,陶飞亚教(jiao)授对近代中日两国知识接受态度进(jin)行比较。晚(wan)清中国知识传播与接受重新被迫开展,成果虽有但未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天主教(jiao)和(he)新教(jiao)充当中西文明摆渡者,直到(dao)李(li)鸿章出使欧美才(cai)对西方认识更深。预备立宪前夕,中国使团形成《考察宪政(zheng)报告》后,清政(zheng)府顽固派才(cai)真正认可了(le)西方知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对于知识传播与接受的态度。日本进(jin)入(ru)近代世界后,利用修约机会,访问英美德(de)等(deng)国,学(xue)习西方制度法规技术思想生活等(deng)文明成果,构成“三大方略(lue)”,促使国家真正强大。最后,陶老师认为,日本与中国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根源于两种文明的历史发展进(jin)程,日本因为本国贫瘠而主动寻求发展方法,中国作为大国,本国知识储备丰厚(hou),因此向(xiang)外学(xue)习不够积极。
陶飞亚
李(li)宏图老师主要从外部路径讨论知识生产和(he)流动中与权(quan)力的关联。李(li)宏图老师认为,知识的生产和(he)传播受到(dao)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个是权(quan)力或者国家权(quan)力。首先,他探讨了(le)权(quan)力与知识流动之间的关系,权(quan)力可能对知识生产起到(dao)积极作用。法国启蒙(meng)运动中,贵族作为知识的需求方,其特权(quan)保护、制约、促进(jin)了(le)启蒙(meng)思想发展,狄德(de)罗(luo)《百科全书》的出版(ban)就体现了(le)这一积极影响。但是国家权(quan)力与思想流动之间的关系也有消极的一面,权(quan)力会阻(zu)碍知识的生产和(he)传播。18世纪的法国有严苛的图书出版(ban)法令和(he)思想警察,思想出版(ban)言论自由受限。与此相对,环法国地区出版(ban)较为自由,启蒙(meng)书籍经过出版(ban)商思想家读者共同作用,在(zai)环法国地区出版(ban)后得到(dao)传播。因此,李(li)宏图老师认为,在(zai)知识生产传播过程中,既(ji)有受到(dao)权(quan)力压制的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也有对应受权(quan)力促进(jin)和(he)保护的相对自由的外部空间。要实现知识的自然流动,需要对权(quan)力进(jin)行重新理(li)解,形塑新的权(quan)力机制。其次,李(li)宏图老师提及知识生产中关于权(quan)力的知识,例(li)如“什么是权(quan)力”“权(quan)力为什么要管控”等(deng)问题,从这些思考中欧洲形塑了(le)现代国家权(quan)力体系。李(li)宏图老师认为,对知识体系研究(jiu)与权(quan)力之间关系的研究(jiu)需要分类、细化,在(zai)传播、翻译(yi)过程中,知识会受到(dao)政(zheng)治因素的影响,出现误读。例(li)如同盟会成员马君武(wu)翻译(yi)的英国思想家约翰(han)·密尔的《论自由》。梁启超在(zai)救亡图存(cun)的背景下称这本书是“政(zheng)治、宗教(jiao)上自由原理(li),这本书最适合我们国家。”李(li)宏图老师经过研究(jiu)后认为,这本书虽然是自由主义著作,但目的在(zai)讨论社(she)会自由,马君武(wu)的翻译(yi)是政(zheng)治化意图影响了(le)文本再生产的结(jie)果。最后,李(li)宏图教(jiao)授将此次演讲总结(jie)为,知识生产传播与权(quan)力有深刻关联,既(ji)有促进(jin),也有阻(zu)碍,还可能造成误读,因此有多层次内涵。研究(jiu)中需要更细化知识生产、流动和(he)文明复建的过程,丰富对文明和(he)知识再生产的理(li)解。
李(li)宏图
李(li)永斌老师主要关注“东”“西”概念的产生与流变。在(zai)第一部分发言中李(li)永斌老师阐述了(le)东方与西方的概念由来和(he)历史演变,认为它可以上溯(su)到(dao)闪米特语文本,至罗(luo)马帝国分裂(lie)时期明确有“东”“西”的概念,但东方与西方事实上对立的历史起点是希波战争。希罗(luo)多德(de)在(zai)书写希波战争时认为,世界由希腊和(he)蛮(man)族构成,希腊人是自由的,波斯人是专制的。到(dao)古典时代,西方对希波战争的认知继承自希罗(luo)多德(de),并已经固化。在(zai)第二部分发言中李(li)永斌老师陈述了(le)近现代智(zhi)识领域对古典时代认知的呼应。一种观点主要承袭自古典时代,认为欧洲是强大的,亚洲是失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希波战争是希腊人认识自己的开始。希罗(luo)多德(de)刻画的“它者”世界,为希腊人提供(gong)了(le)认识自身的镜子,通过制造蛮(man)族,从反面定义自身,形成了(le)希腊族群认同。希波战争之前,希腊是地中海(hai)世界的一部分;希波战争之后,希腊认识到(dao)不同于东方的民(min)族性。还有部分学(xue)者认为应从希腊人“两极对立”的世界观出发,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不再根据外部评价,而是从内部定义自身。在(zai)第三部分发言中李(li)永斌老师陈述了(le)“整(zheng)体的东方西方二分法”。自欧洲民(min)族主义兴(xing)起以来,有部分学(xue)者抛弃古埃及、古罗(luo)马等(deng)重要古代文明,认为古希腊是自由的缩影。一些学(xue)者对东方充满(man)偏见,直至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破译(yi)、迈锡尼文明发掘、确认了(le)古风时期希腊艺术东方化阶段才(cai)克服这一认识上的缺陷。
李(li)永斌
蔺志(zhi)强老师关注中古英格兰特许状制度的产生和(he)发展。蔺志(zhi)强老师首先解释了(le)英国王朝(chao)统治长期延续(xu)的原因在(zai)于王权(quan)是很多体系的基础,其原因有三:一是王权(quan)的合法性建构很成功,并且受到(dao)泛欧洲地区的承认和(he)保护;二是王权(quan)有限,不深入(ru)普通民(min)众,如果产生矛盾则尽量在(zai)王权(quan)体制内解决(jue),形成权(quan)力的良性循环;三是王权(quan)有限也是维(wei)护王朝(chao)统治的机制,形成王与贵族共天下、王与法共天下的局面,只要国王的行为在(zai)正常范围内,王权(quan)一般不会受到(dao)威胁。接着,蔺志(zhi)强老师提到(dao)特许状与中古时期王权(quan)的关系。特许状是一种构成权(quan)力层级(ji)关系的文本,权(quan)力的源头会根据层层下发的特许状追(zhui)溯(su)到(dao)王权(quan)。特许状作为一种知识或文本体系,具有的延续(xu)性、强化王权(quan)权(quan)威性和(he)实践性,可以保证(zheng)王权(quan)合法性,并且对颁发、接受双方都有利,因而维(wei)持了(le)王权(quan)和(he)特许状制度,构成了(le)权(quan)力和(he)文本之间互(hu)惠的积极关系。
蔺志(zhi)强
在(zai)对上述发言进(jin)行评议时,参会学(xue)者集中讨论了(le)制度与体系对知识生产的影响。陶飞亚教(jiao)授认为,应该主动调(diao)整(zheng)对待外来知识的态度与方法,主动进(jin)行学(xue)习。李(li)宏图教(jiao)授主要对知识边界这一问题做出学(xue)术思考。古希腊在(zai)构建自我、他者形象及身份认同时,会对过往的历史经验进(jin)行拣选和(he)再造,形成本民(min)族知识体系,并将其作为认同的根源加以继承。刘招静老师认为,蔺志(zhi)强老师关注的中古英格兰特许状制度是原创性的,这一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对于王权(quan)的合法性建构和(he)延续(xu)性具有重要意义。
郭丹彤
发言和(he)评议会议结(jie)束后,郭丹彤教(jiao)授进(jin)行了(le)总结(jie)发言。郭丹彤老师针对讨论过程中的礼物交往、古代文明的历史贡献等(deng)话题发表见解,认为人类文明的交往与传承促进(jin)了(le)世界历史发展。郭丹彤老师表示,在(zai)本次会议上各位师友的发言内容丰富、研究(jiu)视角新颖,与本次会议主题“前近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文化接受与文明交往”十分契合,并且涵盖了(le)古今(jin)中外各领域,实现了(le)学(xue)科内交叉,有助于跨文化研究(jiu)的深入(ru)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