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到‘刚刚好’”(人(ren)民论坛),习近平,进展,工作
世间(jian)万物,皆有其度(du)。对“度(du)”的理解和把握,体现着能力与(yu)地步。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期间(jian)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shang)强(qiang)调,“只需有决心,未来可期”“当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追(zhui)求奇(qi)迹,照(zhao)样要怀平常心,把握住本身的历史定(ding)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无限进展行不通,矫枉(wang)过正。一定(ding)要在国度(du)对海南的定(ding)位中兼顾谋划,努力做到‘刚刚好’。”这(zhe)启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既要充(chong)斥决心,也要注重科学方法,不断淬炼(lian)“度(du)”的智慧。
度(du)者,量与(yu)质的交汇(hui)点(dian)和分界线。现代有一种“欹(qi)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jian)部分有两耳,以(yi)绳穿之,悬于(yu)两杆之间(jian)。当内里空着的时候,因重力感化,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产生倾覆。正所谓(wei),“虚则欹(qi)、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好菜;大夫准确(que)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jia)精巧分配色(se)采,才能绘出美好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矫枉(wang)过正”“物极必反”等规语,都揭示了(le)把握好度(du)的重要性。
在领导工作中,对度(du)的把握尤显重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担当金砖(zhuan)国度(du)媒(mei)体联合(he)采访时指出,“领导者要深入相识(shi)国情,相识(shi)人(ren)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du)”。这(zhe)意(yi)味着,既要举(ju)轻若重、一丝不苟,也讲求分寸、火候。比如,从夯基垒(lei)台、立柱架梁,到全面促进、积厚成势(shi),再(zai)到系(xi)统集成、协同(tong)高效,全面深化革新一路蹄(ti)疾(ji)步稳(wen)、勇毅前行,让群众具有了(le)满满的获得感。恰是因为对革新力度(du)、速度(du)、广度(du)和深度(du)的科学把握,稳(wen)中求进、循规蹈矩,才推动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地生根、造福百(bai)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