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南庄村垃圾管理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1-10-08

基线信息:

1、项目点南庄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比较薄弱、村民尚未养成源头自主分类的习惯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协同处理,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2020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1.3万余个小区、3000余个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全市已创建形成了835个示范小区、村,约占小区、村总数的5%,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但是整体而言,北京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厨余垃圾及农林废弃物分类处理工作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缺乏市区衔接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缺乏鼓励和支持政策;缺少科学高效、环境友好的关键处理技术;缺少厨余垃圾无害化分类等级划分指标研究,导致无害化分类等级划分标准和无害化、环境友好消纳标准缺失;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后可实现无害化,但也需要深入研究出台新的标准等等。

近年来为了建设美丽乡村,项目点南庄村进行了环境整治工作。2017年拆除了村级工业大院,拆除私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清除乱贴乱画,环境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开始,南庄村借鉴“辛庄模式”,在全村开展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上门回收工作,并在村南建设了一座垃圾分类中转站,用于生活垃圾、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的暂存、分拣和中转工作。目前全村每日回收的厨余垃圾为200-300公斤左右、其他垃圾为1吨左右。据了解,目前村民源头分类的行为习惯并未养成,仍然依赖保洁员二次分拣,长效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分类成效不可持续。

 

2、项目点南庄村位于生态涵养区,大量腾退土地面临复耕复垦,生态环境亟需修复

2021年6月5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自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生态涵养区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建设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全社会养成保护生态、绿色生活的习惯。”

崔村镇地处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2021年镇党委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镇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牢把握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使崔村镇建设成生态夯基、人文发力、产业支撑的京北绿色休闲名镇。”

2017年,南庄村启动了工业区腾退工作;2020年完成了腾退工作,共腾退散乱污小企业25家,占地面积401.36亩。腾退前工业大院土地全部是散乱污企业,小门厂、小家具厂喷漆味道充斥于空气中,村民都不敢往村南遛弯。截止2021年6月底,南庄村共有腾退土地面积550亩。根据2020年8月发布的《昌平区土地复耕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这些腾退土地需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耕种状态的活动。202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5%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煤改清洁能源覆盖率达到90%,农村公共卫生等服务短板基本补齐,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要使绿色有机产品总量力争翻一番,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

 

 

存在的问题:

机构与南庄村两委干部沟通已有半年多,共同梳理了村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团队的主要需求。

主要问题:

1、村民分类意识淡薄,尚未养成自主、自觉的分类习惯,靠保洁员二次分拣的垃圾分类不可持续。

2、村两委缺少专业和持续的垃圾分类培训和宣传动员机制,缺少激励和监督村民真正参与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措施。

3、农村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置的政策瓶颈难以突破,缺乏环境友好的堆肥技术。

4、村民收入渠道单一,依靠土地和房屋出租获取收入。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留守一族,缺乏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参与的有效途径。

5、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无法有效结合。从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的角度看,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传统的农业功能单一,农业经营收入不高,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主要需求:

1、为村两委班子赋能。在垃圾治理能力、长效机制建立、堆肥技术方案、土壤改良等方面予以指导。

2、为全体村民赋能。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的意识,广泛动员村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力戒奢侈浪费,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减塑生活等多个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3、为村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出谋划策。把握崔村镇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围绕《南庄村乡村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方案》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在治理环境脏、如厕难、村容差等方面持续发力;利用腾退土地复耕复垦的政策,结合南庄村自然资源禀赋,培育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4、整合资源,共建示范村。村两委希望我们帮助对接政府资源和专业资源,在政策和专业方面予以指导,共建可持续特色乡村。未来3-5年,探索出一条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的,“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并能够由点到面地带动全镇12个行政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1、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机制

在准确识别村两委、村民、学校师生、社会组织和本地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础上,共商共建适合本地发展的垃圾分类和减量方案(至少包括宣传覆盖、分类设施建设、分类设施管理、村民自主投放准确、规范收运、厨余垃圾就地堆肥等方面),从组织和机制上保障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体系的建立。

2、探索“红色+绿色”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培训和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纪念建党100周年、北京垃圾分类两周年等宣传节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结合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反食品浪费和减塑方面的宣传任务,结合低碳家庭、减塑生活、绿色社区等方面的创建活动,从多个方面向村民倡导“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营造垃圾减量和分类、可持续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提升村民参与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的积极性。

3、建立一个绿色循环生态基地

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南庄村生态基地。依托村北腾退的10亩用地,打造一个集“培训、体验、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示范空间,把垃圾分类、 堆肥和酵素的制作和应用、土壤改良试验、农业种植试验等整合到一起,动员村庄内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建一个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方面都能体现绿色循环理念的公共空间。

4、推动“关系共建、知识共创、成果共享”伙伴关系的建立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村镇建设处、昌平区委农工委、南庄村、村庄自组织、周边学校、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项目的实施。

5、行动经验的总结、分享和政策倡导

(1)项目行动经验的总结和分享

拍摄并制作项目进展视频,留存影像资料,记录乡村垃圾治理、生态变迁和发展。对参与项目的不同群体进行采访、拍摄和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被看见”,让项目推进过程被各界更多的关注,促进更多资源方的卷入和合作。机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阿牛生态”,不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和短视频。

(2)制作一个项目宣传片

项目组将邀请专业团队一起,对利益相关方进行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制作一个3分钟左右的项目宣传片,在一些重要场合进行分享,传播项目经验,引发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思考和讨论。

(3)举办一场乡村垃圾治理和综合利用研讨会

在2023年5月北京垃圾分类三周年之际,联合相关方举办一场研讨会(线上或线下),围绕生态涵养区垃圾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做法和经验,与各界共同研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邀请京内外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参与和交流,并邀请至少2家媒体参与和报道,预计参与人数线下30人左右、线上至少100人次。

(4)提交政策建议

适时总结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思考和建议,形成政策建议,利用相关渠道提交给北京市相关部门;在2023年全国和北京“两会”期间,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作,提交至少1-2份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及直接的项目产出:

1、村民参与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乡村垃圾管理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

(1)通过5场专题培训,对村两委干部和本地村民进行赋能,参与者不低于300人次,使得60%的参与者在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可持续生活的能力方面得到提升,通过消费意识与行为的改变,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

(2)组织至少3次利益相关人群的交流学习和支部共建活动,注重通过外部力量的影响,来提升村两委干部和本地村民对可持续生活、垃圾分类、化学品影响的关注,提高环境意识、行动意愿和行动能力;

(3)在村庄内部,激发村委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形成一支10-15人的志愿服务团队,找到撬动村庄的支点,推动更多村民参与可持续社区的建设 ;

(4)通过每日记录和汇总垃圾产量,每月做数据分析,帮助村庄建立科学的数据台账和长效的管理机制;

(5)通过组建一个工作组,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村两委、社会组织和外部力量的关系共建和协作,把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写进村规民约和党建工作手册,尝试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机制。

2、建立一个10亩绿色循环生态基地,共建一个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方面都能体现绿色循环理念的示范空间

(1)生态基地成为持续行地宣传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基地;成为当地村民开展活动的活动场所;成为能够影响其他村庄的示范基地;成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体验基地;参观、学习以及劳动的人次至少200人;

(2)村两委和村民对垃圾源头减量的认识提高60%,并能动手参与制作至少5吨环保酵素,参与户数不低于50户,减少对外投放生厨余垃圾1000公斤;应用到至少50户本地家庭的家居生活中,每年减少500公斤化学品的污染;应用到本村至少1亩腾退土地进行改良试验,每年减少150公斤化学品的使用;

(3)提高至少60%的村民对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认识,20%的家庭参与收集厨余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就地堆肥,参与户数不低于80户,每年减少对外投放厨余垃圾24000公斤;将堆肥温度和相关数据上传至“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并获得平台技术指导至少2次;

(4)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专家指导,提升村庄堆肥制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至少1名堆肥师;

(5)对1亩腾退土地进行土壤改良试验,总结土壤改良的技术、流程、做法和经验;

(6)用1亩左右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每年减少100公斤化学品和50公斤地膜的使用,用堆肥产物和和环保酵素,使用生态垄和覆盖种植法,种植至少6-8种蔬菜;通过种植试验和专家指导,总结无害化生态种植的技术、流程、做法和经验。

3、行动经验的总结、分享和政策倡导,促进生态保护行为在当地得到认可,形成鼓励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通过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推文和短视频,通过制作宣传片以及研讨会的召开,项目经验得到分享,引发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促进生态保护行为在当地得到认可;

(2)通过研讨会和分享会等形式,与政府对话至少3次;通过在全国和北京“两会”提交建议的方式,推动相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




查看全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